QC职能的归属。
前些日子看到论坛上有人在讨论QC这一职能是否需要设置专职的检验员,以及这一职能归属应归属在何处。看到这些,不由心生感慨,质量管理在中国推行了这么多年,尽管从国家整体的质量水平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数人还在研究如何符合标准,如何满足审核的需要,但是还是有一些人或者企业已经跨越这一阶段,他们把眼光和精力从标准和认证投入到如何让质量管理的增值上。无论方案是否可行、时机是否成熟、推行是否有效,只要大家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多从增值的角度出发,我想质量管理的价值才有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体现,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关于QC这一职能是否需要设置专职的检验员的谈论,我想从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来讲,专职的检验员终有一天会消失,而是将检验这一职能交给供应商,SQE,员工来完成。但是现阶段而言,行业的特点、供应链质量能力、供应链质量管理深度、工艺水平、信息传递流程、绩效反馈考核机制、人员素质等种种因素决定了这一想法实现的难度,这就反映了局部环节的变革和改善可能涉及整个系统流程的改进和再造,有赖于整个系统的健全和平衡发展。就进货检验这一职能而言,我个人也考虑过把它归口到采购部,作为采购部的工作内容之一加以考核,这样无论从信息的反馈、传递、跟进更为顺畅,避免了从质保部到采购部因采购件的问题产生解释、协调的时间、产生的抵触情绪、部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等种种不增值的结果。而且从采购供应管理的角度而言这也更清楚的表明了采购部门的工作绩效—采购产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和提高。以上种种论证似乎表明了将进货检验的职能从质保部转移到采购部是更为优越的选择,但是,这种流程的改进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将进货检验的职能转移到采购部会不会因为采购主管出于习惯性思考或者其它的立场而导致进货检验的客观性不再,这样的话可能对制造、以及使用过程中造成风险,即使并不影响使用,但也失去了对供应商产品水平的全面持续监测,失去了进一步改进的机会。考虑到公司自身的特点所以我又萌生了另外一种想法,目前我们集团内各公司都有相同行业类似产品的供应商,我觉得可以发挥集团合力的力量,对现有供应商队伍进行整合,优胜劣汰,整合后各公司应在品质管理、成本管理进行更广泛的合作。与此同时,考虑到集团采购量所占供应商的市场份额,以及受关注地位,对于这部分相对集团需求比较敏感的供应商,我们可以考虑由集团内各公司推举一名供应商品质代表,参与到供应商日常的品质管理,这类代表可以来自供应商内部的专业人员,也可以是各公司内部的专业人员,甚至可以是外聘的专业人员。但是这类人员必须受集团内管理委员会管理,所有薪资由集团内各公司以及供应商共同承担,根据这类人员的工作表现来支付相应的报酬,此类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集团管理委员会、各公司的专业培训,必须熟悉各公司产品的质量要求、各公司对供应商管理的流程和规定,同时集团管理委员会应不断的对这类人员进行培养,确保这类人员能够与各公司最新的采购供应战略相适应,能够为各公司和供应商带来增值的作用,对于此类人员的培养成本和支付的薪资可以由供应商全部承担,或者由集团各公司承担,甚至可以由双方来共同承担,至于采取哪种方法还是取决于集团在供应商顾客中所占的地位。以上的想法似乎很完美,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方式带来的新的挑战,如何说服供应商绝对是个棘手的问题,这里边最大的因素不是因为成本,而是供应商不得不考虑引入这种机制的同时在实现双赢的表象内,如何有效的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成本构成、营效策略等等,所以说到头来很可能又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先说到这,闪先~~{W
先说到这,闪先~~{W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2 个回复
herotower (威望:0) (江苏 常熟)
赞同来自:
可在中国现在的状况下
专职检验员的是不可能缺少的
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现在的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
还有就是中国大多数企业还是传统型的企业
虽然是通过什么什么的体系认证
可有多少企业是真正实行的那
中国好多企业不思进取,只满足于现状
只要能拿到钱,他们才不管产品质量如何,体系运转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