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转贴:为了企业生存与发展,培训!

为了企业生存与发展,培训!

  人,作为劳动力被淘汰,往往不是因为你不优秀,而是因为你的知识以及建立在这知识之上的行为方式过时了;
  培训市场有多大?
  有这样两个真实的故事:记者的一位朋友已过不惑之年,现任某公司副总经理,现状、前景可谓一片光明。然而,双鬓已有点点白霜的他知道中关村要举行一个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讲座时,向公司请了三天假,交了2800元人民币进了课堂。他认为这种短期培训对他来说是个难得的充电机会。
  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庄键在海淀投资50万元开办了一家成人教育机构,尽管在院校林立的海淀像这样的培训部已有300多家,庄键预计两年可以获得50万元的经济回报。“我不是抢滩儿,培训市场会越来越火,充足的市场调研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上面两个真实的故事只是从侧面反映了培训市场所蕴藏的和已经释放的巨大的吸引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仅营业性的培训机构、咨询公司就有4000多家。对国内某经营类媒体的广告分析显示,各种培训、研讨会、研修班的广告已达到其广告总额的1/4。据悉,我国培训市场的利润值已达1000亿元。
  保守估算,中国企业总数逾千万,假设每一家平均投入1万元(每年投入上千万元用于培训的海尔、海信类忽略不计)用于员工培训,总数就已超过千亿元人民币。而且,这种趋势在各项专业培训市场都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以MBA培训为例,目前国内所有企业2000年对工商管理类学习培训的投入为10亿元左右。据一位驻华培训公司负责人预测,2001年如无意外,这个市场会被放大10倍,即100亿元以上。到底培训市场现在有多大,将来会有多大,没有人作过精确的统计和预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培训市场的发展不可限量。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面临的失业问题,实际是长期以来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失败的结果。因为我们的劳动力结构、我们的教育不适应目前市场的需要,导致一方面大量人没事干,另一方面要求高的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在市场化、知识化、国际化的条件下,知识的陈旧周期已经大大缩短。员工的职业发展不得不依赖于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时代来临,培训市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培训市场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全球之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数字:全美国的企业培训市场为660亿美元。可以预期在近几年内这个数字将以每年5%的速度持续递增。
  企业,同产品一样有生命周期,被替代往往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因为你的多数员工没有及时得到新的知识和技术;
  三雄逐鹿培训市场
  培训市场这块肥肉越来越被各路英雄看好。联想神州数码有限公司CISCO(思科)事业部的丁赭向记者透露:“联想1998年开始做CISCO(思科)的培训,每年的业务增长量保持在100%,今年将达到300%。”而民营企业银河网络教育中心1994年成立的时候,销售额只有二三十万,如今已超过一千万元。银河总经理刘多伟预计未来三年银河将保持30%左右的年增长率。业内人士透露,IT认证培训业务的利润率高达40%-50%。
  培训丰厚的利润,巨大的市场需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早在十年前,各大高等院校创办的成教、自考辅导班可谓培训市场的先导者。现在高校以及各院系的培训处、教培中心已成为培训市场的大头。从学历教育、短期工商管理培训班到律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考前辅导,到各种应企业需求而设的短期培训,高校培训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学校品牌的吸引力,强大的师资力量,成熟的专业背景,固定的场地资源,都是其他培训机构所缺乏甚至不得不倚重的资源。一些以学业考试、资格证书考试辅导为主要业务的培训公司往往租借高校的场地办公、开课,甚至将机构名称注册为某某研究所。开在北大三角地、资源楼、人大贤进楼、培训楼的培训机构不下数十家。每到考试季节,这些楼里进出的都是奔着名校而来的报名者。
  目前在市场上最活跃的是营业性的培训机构、咨询公司。
  小的公司办培训可能就是请几个专家、大学老师讲讲课,大的公司拥有自己的专业培训师和系统课程。它们的经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企业内训。根据企业要求,进入企业进行培训。偏重解决企业某一方面的培训需求。二是热点追踪。ISO9000,薪酬制度改革,人力资源管理,WTO,西部开发,新经济,什么流行就讲什么,到处发通知。一个主题讲座、研讨会、研修班,三五天就收费数千元。这些短平快项目旨在营利,缺乏系统性,每个专家的发言时间可能只有一个小时,只能宏观地泛泛而论,根本不能深入探讨问题。
  最近几年,许多外资背景的培训机构和跨国公司一起进入中国。它们大多是跟随已服务多年的原有客户来华,站稳脚跟后开始拓展业务。照现状统计,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包括500强,在华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业务基本垄断在外资和合资培训公司手中,例如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智越咨询、柯维等。相对而言,外资背景的培训公司有专业培训师队伍、成熟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开发能力,整体运营水平高于国内培训机构,相应收费也高,其目标客户往往是外资、合资企业,现在逐渐拓展到正在崛起的民营企业。
  外资背景的培训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不仅是竞争,还有观念的更新。国内企业慢慢意识到培训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业者也接受了培训是个产业的新理念。由培训机构、考试机构、出版机构等组织形成的培训产业链逐渐形成。在IT培训市场,微软、思科等IT产品的授权培训、授权考试制度成功引入中国,培训从技术服务手段变成独立的业务。华为等国内企业正在建立自己的授权认证体系。
  地区,作为孕育劳动力与企业之地,你的孔雀它处飞,不是因为他们不爱故土,而是因为你的土壤缺乏持续不断的浇灌与培育。
  温饱问题、经济问题,而现在员工更关心的是在工作中有不断学习的机会,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平台。这也与我国用工制度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计划经济条件下是就业终身制,有了工作就有了“铁饭碗”,不用担心失业问题。而市场经济的建立,打碎了过去人们捧着的“铁饭碗”,“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就是今天人们就业状态的一个真实写照。既然没有终生雇佣的机会,人们就更需要有终身就业的能力。这种能力从哪里获得?学习、培训。不断学习、不断参加培训,对员工来说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
  接受培训几乎成了每一个在职员工继续学习的选择。在人大、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校园里,一到晚上或周末,本该平静的校园停满了各式轿车,背着公文包来上课的中年人随处可见。匆匆的脚步、沧桑的面容令人感动,生存的压力、竞争的压力也就蕴涵其中了。
  不培训,企业难以发展
  90年代初,北京市做过一个人工成本调查,外企员工个人工资水平比较高,整体人工成本比较低,人工成本中员工教育培训的比重比较高。国企恰恰相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教授指出,外企和民营企业之所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因为它的技效和员工能力的培训关系密切,这是市场机制下企业的内在需求。而国企特别是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和行业,靠的是政策的保护,培训和企业效益关系不大。很多国企把培训当作福利、是消费,所谓培训不过是公款旅游的一个幌子。在培训内容上,外企和民营企业注重与业务紧密结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培训,强调培训效益。而国企培训总是停留在一般知识的培训上,曾湘泉教授不无忧虑地指出,“国有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培训机制的问题,包括整个体制的问题,而不是整个投资水平的问题。否则投资水平越高,损失越大。”
  而国企、外企、民营企业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培训之后的人才流失,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流失。培训的越好,流动的越快。北大青鸟集团就是一例,刚刚招来的大学生不适用,等企业把他们培养合格了,却又飞走了。虽然公司上下极尽努力,每年照样有20%的熟手流走。对个人而言,择高枝而栖,天经地义。对企业而言,损失惨重。是不是就此放弃对员工的培训呢?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对人的投资是一项风险投资,它可能获得超值回报,也可能血本无归。但不冒这种风险,企业则必死无疑。”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周文霞教授说,“没有对员工的不断培训,就没有员工素质的不断提升,就没有高素质的员工,企业就没有竞争力。"
  曾湘泉教授指出,培训的越好走的越快,这是中国员工就业模式转化时期的一个特征,无法避免。不培训不行,否则企业丧失竞争力,肯定死掉。“要彻底改变这个问题,核心是改革现有的薪资制度,就业制度,改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开放的、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人员能进也能出。把培训成本打入工资,提高薪酬水平,按职位定价。一般性的培训由个人承担,企业只承担和业务流程直接相关的培训。“这是解决国企、民营企业甚至整个中国人才流失问题的根本途径。”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0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popstarbbc
popstarbbc

我轻轻地在网络上踏步行走,不过我不会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中留下任何痕迹!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