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演义》论高层管理者之重要性
读《三国演义》我们能够发现它是由乱(正如书上描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开始。又由乱结束(司马炎篡位后政局的动荡),从作者描写看,鼎足之势时人民生活、政局还是相对稳定的。但同样是乱,不过原因却不尽相同,各有各的原因:《三国》开头的“乱”是因为出现一群奸臣贼子,而英雄还未降临,结尾的“乱”是因为出现一群昏君庸才,而英雄已经死去。开头的乱,让人感到凄凉,结尾的乱却让人感到悲凉。三国的精彩与辉煌是在中间的那段历史,而中间的那段辉煌正是由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写就的,他们要么在当时就达到了自己事业的顶峰,要么就为以后的顶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几个人,在众多高层管理者中是为数不多能称得上优秀称职的。-
孙权手下大将孙桓说:“胜负不在兵之多寡,而在将。”古人云:“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为之谓之士大夫。”《三国》中两军交战,你会发现战前领导交锋的胜负基本上也就决定整个战斗的胜负。”这也许有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但却反映出同样的事实:领导,管理者在整个组织系统中的作用是巨大,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尤其对于一些高层管理者来说。既然作为一个组织、企业的领导在该组织、企业起如此具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领导才算一个称职的领导,作为一个领导尤其是一些高层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需要扮演一个什么样角色?履行什么样的职责?从三国中也许能得到很多启发-
(一)管理者的个人素质-
《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形象,身长九尺、鬓长两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纯若涂脂,我们知道在古代长鬓、丹凤眼是美的象征,而九尺则相当于现在的近两米的身高,由此我们能够知道关羽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帅哥,不光关羽,易中天认为像周瑜、诸葛亮也都是帅哥。除了这些赵云、吕布、刘备等大将也都是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说到这我们可以得出领导者个人素质应该具备的一个要素即良好的外在仪表。因为良好的仪表很有助于给初次见面的人留下好的印象,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天会面对很多人,每个人彼此不可能会很深入的了解,这使得第一印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仪表的重视也要随之增加。中国管理学之父曾仕强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要记住我们决不能靠第一印象去看一个人,人不可貌相,但你要明白所有的人都是凭第一印象来看你。我们知道了外在的仪表的重要,但是我们去想想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即便陈佩斯通过化妆,换军服但在我们眼里他仍是汉奸相,为什么,因为气质、精神面貌改不了,外在仪表重要,但内在的素质更重要。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内在素质呢,《曹操》里唱到:东汉末年分三国,说不清对与错。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为夺权为争利,你去看袁谭和袁尚,你去看曹植和曹丕这样的兄弟也会反目成仇,何况兵将间,所以面对复杂纷繁的情况,你首先要能承受那些其他人无法承受的失败、痛苦、背叛、沉浮、诬陷、、、、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管理者你首先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样你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否则难以成一番大事,面的金融危机那些跳楼、卧轨、、的老板不是很好的例子吗。再者,对于一些职能型的管理者你有必要精通掌握你的专业,具备高超的知识技能。我们去看刘备、曹操等这些大老板背后智囊团的那些核心骨干,诸如诸葛亮周瑜、庞统、程昱等各个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古晓今,博览群书。像诸葛亮通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晓连弩、斗阵之法,能造木牛流马葛兄如果活在当下一定是一个集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发明家、军事家等头衔于一身的奇才。像荀彧把对手孙权手下大将的那些性格,做事上的弱点全都了如指掌,放到现在让他做人力资源工作肯定会做的不错,也一定会是一个公关高手。更重要的一点他们都能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之中,真正做到了诸葛亮所说的君子之儒。
(二)制定发展战略-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里的运筹帷幄就是指的制定战略。战略决定着一个企业将走向何方,长远的成败。从《三国》我们能看出,正是有了诸葛亮外结孙权,内修政理,抚南蛮和诸戎,连吴抗魏的战略才使得之前胜少败多,一路跌跌撞撞的刘备才能成鼎足之势,而曹操顺势而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终使其称霸一方。二十一初摩托罗拉为什么被诺基亚从世界第一的宝座上拉下马来,摩托罗拉大处看就是失败在战略上,正是诺基亚以顾客需要为导向战略战胜了偏重技术的摩托罗拉,TCL的海外扩张,明基对西门子手机业务的收购,究其原因就是高层战略决策上的失误。而这种战略性的失误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不像丢掉一个客户,做失败一个项目那样主要造成的是经济损失而且能具体评估,战略的失误造成的很可能就是你的企业生存问题,企业是平庸,还是辉煌的问题。因此作为一个领导尤其是作为一个高层管理者一定要立足于行业特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有些功利性很强的管理者,认为战略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是个很玄的东西,往往不重视企业战略的制定眼睛制定在目前小的得失上,这样的领导是缺乏长远眼光,没有大格局意识的。成长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变得迷茫,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
(三)任人唯贤,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
无论是刘备三顾茅庐还是曹操为下属哭丧无不体现了他们对人才的重视。曹操从都尉到成一方霸业的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重视无疑是一个关键原因,在曹操与张绣的作战中曹操的儿子曹昂被对方所杀,曹操对此并没有太伤心的表现,而当他得知大将典韦也被杀之后,便不禁大哭。曹操每当在作战中看到对方有出色表现的将领不是暗暗称奇就是感叹“真乃奇才”下一步多半就是想方设法把人给挖过来,徐晃就是典型一例。刘备手下的赵云、关羽、甚至诸葛亮曹操都曾试图把他们挖过来为己所用,为得到关公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宝马、送美女,以礼相待,虽是对手但视为上宾。所以说一个合格的领导一定要以人才为本,善于笼络人才。《三国》作战完后领导们必然及时要做的就是对作战情况进行奖惩该奖的奖该罚的罚,大功大奖小功小奖,要么给钱给锦,要么就升官进爵。对于失败错误要么砍头要么就鞭笞。因此作为管理者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另一个任务就是奖罚分明,做到奖罚分明有助于人员才能的发挥,形成一种公平的竞争氛围。第三点,我们去看大将典韦死后,谋士郭嘉死后,作为领导的曹操是怎么做的:哭丧,厚葬,追加官位,再将他们的家人接过来派人伺候(尤其是儿子)。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仅仅是出于对他们的情谊和生前为自己尽心尽力的感激?不尽然,我想更重要的还是想通过“死人”来向“活人”传达一种信息:跟着我,只要尽心尽力,当老板的就一定不会亏待你们,即便你因公受伤,死亡了我们也会让保障你家人生活,不会让你有后顾之忧。不管曹操是不是出于这样奸滑的心理,但就其行为来看他确实将下属的利益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他的做法现在看来都是很先进的,现代企业已经过了那个将员工当作机器来使用的阶段,你的企业要想获得持久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去考虑下属,员工的利益。如果忽视员工的利益,必然导致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对立,以这样的关系发展,你的企业一定会出现问题。前两天通钢与建龙重组过程中,建刚总经理被其员工群殴致死一事就是很好的案例。最后要立足整体,搭建合理的人才结构。诸葛亮和庞统才智不分上下,被称为“卧龙凤雏”。当时业界有这么一说:卧龙和凤雏二人得其一,即可得天下。但当两人都共事刘备的时候结果又怎样呢,吕布在三国中可谓无人能敌,刘、关、张三人都未能将其怎么样。但当吕布投靠了刘备后事实又是怎样,智士也好勇士也罢还不都是争风吃醋,窝里斗。一般看来这似乎是个人气量的问题,但从管理的角度我觉得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手段的不健全、不灵活,结构搭配的不合理。所谓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但如果有一个分工制度,比如一人一挑一天。这样不仅有水喝,每个人还多了休息时间。道理都是一样只是有时候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而已。就像我们知道的1+1可能等于2,也可能大于2或小于2。人才并不是越多越好,价值的最大化不是来自你人才数量的优势,而是来自人才结构的合理。-
(四)接班人的培养与选用-
《三国》的前半部分是一群奸臣贼子,中间是一群英雄豪杰,后半部分是一群昏君庸才。之所以从中间的辉煌滑落到后面的衰败,我想最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接班人的培养和选用出现了问题。曹操之后的的曹丕,如果说曹丕勉强还凑活,那么从曹丕之后则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曹爽魏基本上就姓了司马。刘备之后的那个乐不思蜀的刘禅,孙权之后的孙亮,诸葛亮之后的姜维他们论才能论胆略与之前的先辈们相比差了很远。谁的错?诸葛亮,曹操、、、这些之前的领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像诸葛亮,很早就有意让姜维接自己的班,可是到了临终才将自己平生说学的连弩,斗阵,五惧,六恐等法传授给姜维,姜维再怎么聪明也得有一个接受领悟的过程,能在实战中应用更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但在乱世之中每场战斗都几乎是关系到生死存亡,容不得你以失败为代价来练兵。既然确定了接班人就应该在生前就开始着手栽培,有意识的重点培养。这样才能在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过程中平稳过渡。从《三国》过中看,我们很容易看到了诸葛亮的两个失误,让关羽守华容道和让马谡守街亭。但我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但被人忽视的失误就是上面所说的对接班人的培养上不到位。而正是接班者的昏庸最终让江山即没姓曹,也没姓了刘和孙。而是让司马炎坐收渔翁之利。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大都成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至今日,也面临着接班人的选用问题。像海尔的张瑞敏之后,联想的柳传志之后,富士康的郭台铭之后、、、、谁能接过他们的帅印,谁能继前辈之志,领导海尔,联想,富士康、、、走向下一个辉煌?这应是现在的领导层要慎重考虑和积极准备的问题
孙权手下大将孙桓说:“胜负不在兵之多寡,而在将。”古人云:“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为之谓之士大夫。”《三国》中两军交战,你会发现战前领导交锋的胜负基本上也就决定整个战斗的胜负。”这也许有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但却反映出同样的事实:领导,管理者在整个组织系统中的作用是巨大,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尤其对于一些高层管理者来说。既然作为一个组织、企业的领导在该组织、企业起如此具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领导才算一个称职的领导,作为一个领导尤其是一些高层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需要扮演一个什么样角色?履行什么样的职责?从三国中也许能得到很多启发-
(一)管理者的个人素质-
《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形象,身长九尺、鬓长两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纯若涂脂,我们知道在古代长鬓、丹凤眼是美的象征,而九尺则相当于现在的近两米的身高,由此我们能够知道关羽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帅哥,不光关羽,易中天认为像周瑜、诸葛亮也都是帅哥。除了这些赵云、吕布、刘备等大将也都是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说到这我们可以得出领导者个人素质应该具备的一个要素即良好的外在仪表。因为良好的仪表很有助于给初次见面的人留下好的印象,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天会面对很多人,每个人彼此不可能会很深入的了解,这使得第一印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仪表的重视也要随之增加。中国管理学之父曾仕强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要记住我们决不能靠第一印象去看一个人,人不可貌相,但你要明白所有的人都是凭第一印象来看你。我们知道了外在的仪表的重要,但是我们去想想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即便陈佩斯通过化妆,换军服但在我们眼里他仍是汉奸相,为什么,因为气质、精神面貌改不了,外在仪表重要,但内在的素质更重要。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内在素质呢,《曹操》里唱到:东汉末年分三国,说不清对与错。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为夺权为争利,你去看袁谭和袁尚,你去看曹植和曹丕这样的兄弟也会反目成仇,何况兵将间,所以面对复杂纷繁的情况,你首先要能承受那些其他人无法承受的失败、痛苦、背叛、沉浮、诬陷、、、、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管理者你首先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样你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否则难以成一番大事,面的金融危机那些跳楼、卧轨、、的老板不是很好的例子吗。再者,对于一些职能型的管理者你有必要精通掌握你的专业,具备高超的知识技能。我们去看刘备、曹操等这些大老板背后智囊团的那些核心骨干,诸如诸葛亮周瑜、庞统、程昱等各个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古晓今,博览群书。像诸葛亮通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晓连弩、斗阵之法,能造木牛流马葛兄如果活在当下一定是一个集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发明家、军事家等头衔于一身的奇才。像荀彧把对手孙权手下大将的那些性格,做事上的弱点全都了如指掌,放到现在让他做人力资源工作肯定会做的不错,也一定会是一个公关高手。更重要的一点他们都能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之中,真正做到了诸葛亮所说的君子之儒。
(二)制定发展战略-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里的运筹帷幄就是指的制定战略。战略决定着一个企业将走向何方,长远的成败。从《三国》我们能看出,正是有了诸葛亮外结孙权,内修政理,抚南蛮和诸戎,连吴抗魏的战略才使得之前胜少败多,一路跌跌撞撞的刘备才能成鼎足之势,而曹操顺势而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终使其称霸一方。二十一初摩托罗拉为什么被诺基亚从世界第一的宝座上拉下马来,摩托罗拉大处看就是失败在战略上,正是诺基亚以顾客需要为导向战略战胜了偏重技术的摩托罗拉,TCL的海外扩张,明基对西门子手机业务的收购,究其原因就是高层战略决策上的失误。而这种战略性的失误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不像丢掉一个客户,做失败一个项目那样主要造成的是经济损失而且能具体评估,战略的失误造成的很可能就是你的企业生存问题,企业是平庸,还是辉煌的问题。因此作为一个领导尤其是作为一个高层管理者一定要立足于行业特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有些功利性很强的管理者,认为战略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是个很玄的东西,往往不重视企业战略的制定眼睛制定在目前小的得失上,这样的领导是缺乏长远眼光,没有大格局意识的。成长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变得迷茫,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
(三)任人唯贤,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
无论是刘备三顾茅庐还是曹操为下属哭丧无不体现了他们对人才的重视。曹操从都尉到成一方霸业的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重视无疑是一个关键原因,在曹操与张绣的作战中曹操的儿子曹昂被对方所杀,曹操对此并没有太伤心的表现,而当他得知大将典韦也被杀之后,便不禁大哭。曹操每当在作战中看到对方有出色表现的将领不是暗暗称奇就是感叹“真乃奇才”下一步多半就是想方设法把人给挖过来,徐晃就是典型一例。刘备手下的赵云、关羽、甚至诸葛亮曹操都曾试图把他们挖过来为己所用,为得到关公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宝马、送美女,以礼相待,虽是对手但视为上宾。所以说一个合格的领导一定要以人才为本,善于笼络人才。《三国》作战完后领导们必然及时要做的就是对作战情况进行奖惩该奖的奖该罚的罚,大功大奖小功小奖,要么给钱给锦,要么就升官进爵。对于失败错误要么砍头要么就鞭笞。因此作为管理者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另一个任务就是奖罚分明,做到奖罚分明有助于人员才能的发挥,形成一种公平的竞争氛围。第三点,我们去看大将典韦死后,谋士郭嘉死后,作为领导的曹操是怎么做的:哭丧,厚葬,追加官位,再将他们的家人接过来派人伺候(尤其是儿子)。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仅仅是出于对他们的情谊和生前为自己尽心尽力的感激?不尽然,我想更重要的还是想通过“死人”来向“活人”传达一种信息:跟着我,只要尽心尽力,当老板的就一定不会亏待你们,即便你因公受伤,死亡了我们也会让保障你家人生活,不会让你有后顾之忧。不管曹操是不是出于这样奸滑的心理,但就其行为来看他确实将下属的利益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他的做法现在看来都是很先进的,现代企业已经过了那个将员工当作机器来使用的阶段,你的企业要想获得持久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去考虑下属,员工的利益。如果忽视员工的利益,必然导致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对立,以这样的关系发展,你的企业一定会出现问题。前两天通钢与建龙重组过程中,建刚总经理被其员工群殴致死一事就是很好的案例。最后要立足整体,搭建合理的人才结构。诸葛亮和庞统才智不分上下,被称为“卧龙凤雏”。当时业界有这么一说:卧龙和凤雏二人得其一,即可得天下。但当两人都共事刘备的时候结果又怎样呢,吕布在三国中可谓无人能敌,刘、关、张三人都未能将其怎么样。但当吕布投靠了刘备后事实又是怎样,智士也好勇士也罢还不都是争风吃醋,窝里斗。一般看来这似乎是个人气量的问题,但从管理的角度我觉得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手段的不健全、不灵活,结构搭配的不合理。所谓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但如果有一个分工制度,比如一人一挑一天。这样不仅有水喝,每个人还多了休息时间。道理都是一样只是有时候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而已。就像我们知道的1+1可能等于2,也可能大于2或小于2。人才并不是越多越好,价值的最大化不是来自你人才数量的优势,而是来自人才结构的合理。-
(四)接班人的培养与选用-
《三国》的前半部分是一群奸臣贼子,中间是一群英雄豪杰,后半部分是一群昏君庸才。之所以从中间的辉煌滑落到后面的衰败,我想最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接班人的培养和选用出现了问题。曹操之后的的曹丕,如果说曹丕勉强还凑活,那么从曹丕之后则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曹爽魏基本上就姓了司马。刘备之后的那个乐不思蜀的刘禅,孙权之后的孙亮,诸葛亮之后的姜维他们论才能论胆略与之前的先辈们相比差了很远。谁的错?诸葛亮,曹操、、、这些之前的领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像诸葛亮,很早就有意让姜维接自己的班,可是到了临终才将自己平生说学的连弩,斗阵,五惧,六恐等法传授给姜维,姜维再怎么聪明也得有一个接受领悟的过程,能在实战中应用更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但在乱世之中每场战斗都几乎是关系到生死存亡,容不得你以失败为代价来练兵。既然确定了接班人就应该在生前就开始着手栽培,有意识的重点培养。这样才能在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过程中平稳过渡。从《三国》过中看,我们很容易看到了诸葛亮的两个失误,让关羽守华容道和让马谡守街亭。但我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但被人忽视的失误就是上面所说的对接班人的培养上不到位。而正是接班者的昏庸最终让江山即没姓曹,也没姓了刘和孙。而是让司马炎坐收渔翁之利。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大都成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至今日,也面临着接班人的选用问题。像海尔的张瑞敏之后,联想的柳传志之后,富士康的郭台铭之后、、、、谁能接过他们的帅印,谁能继前辈之志,领导海尔,联想,富士康、、、走向下一个辉煌?这应是现在的领导层要慎重考虑和积极准备的问题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6 个回复
hezhiyoung (威望:9) (广东 深圳) 电子制造 经理 - 一切行为,皆由心生!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