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率DPMO,Z值,CPK能互推吗? 6西格玛的理论是否正确?
本帖最后由 zhuhu 于 2011-12-16 01:01 编辑
这两天学习了西格玛;论坛众说纷纭。提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帮助解答。
问过一位韩国标准协会的顶级老师,能不能从不良率(计数型)推导出CPK(计量)?
回答是不能,他认为从计数型数据推导计量型数据是不科学的。他认为 从N个关键质量特性的数据计算出n个CPK, 就算CPK都大于1.33, 也不能直接说明产品的不良率就低。
同样从不良率DPMO(计数型)计算Z值(计量型)是不是科学的呢?困惑中
6西格玛是基于正态分布的,Z值也是从正态分布中产生的。假如不良率是3.4DPMO,采用大家公认的1.5个西格玛偏移,推导出Z值为6,即6西格玛水平。 再计算出CP=2,CPK=1.5,CPK=1.5,似乎计算公式的逻辑性毋庸置疑。
但我还是质疑:不良率,Z值,CPK真的能互推吗? 推不了Z ,6西格玛理论就不正确了。
1、 DPMO 每百万个出现的缺陷数对吧。 100个单位,一个单位可能出现N个缺陷(关键质量特性)。缺陷机会是100N个。
DPMO可以说是缺陷概率, 每个单元的缺陷机会除以总的缺陷机会是计数型数据的吧。不管质量特性的怎么检定(计量或者计数),判定缺陷只会是OK/NG 两种结果,NG就是缺陷数了(计数)。 这个计数不可能正态分布,扯不上关系。
当然质量特性可以,N个质量特性都有自己的正态分布情况,就有N个正态分布图,N个技术公差,那么请问你如何把DPMO和N个质量特性定量的正态分布统一到一起? 不能, 还通过DPMO 就不能科学的计算Z值。想想,这不搞笑吗?帮助解惑。 不要告诉我,N个正态分布可以同分布。 不可能,均值和方差都不同怎么可以同分布,违反中心极限定理。
当然, 假如只关注产品一个关键质量特性,这个缺陷可以用检验计量数据表征,并且存在公差TU,TL。缺陷概率DPMO可以通过检验计量结果的正态分布曲线(概率密度曲线)对应了。这时认定1.5个偏移,当然可以计算得到Z值,但绝大数情况不是这样啊。
所以我认为,现实中绝大数不能通过DPMO计算Z的,更不能计算CPK。 除非你关注的对象只是一个质量特性。
还有个计量和计数问题,我看好多书上描述:一个PCB板 ,10个焊锡,100个PCB,出现3个焊锡不良。 DPMO=3/100*10=0.003 .然后通过这DPMO计算Z,CPK.
我纳闷了,焊锡不良数是计量还是计数呢? 感觉是计数,若是计数这不是正态分布了,Z值何来呢?
2、不理解为什么偏移是1.5个西格玛?这个论坛有解释和计算。 但我还是要问。
假如只关注产品一个关键质量特性,这样直接认定1.5个偏移,计算可以得到Z值。 可是, 我们有这个质量特性的检验计量结果啊,计算检验结果的平均值与公差的中心比较就得出偏移值了,为什么不用这个偏移值而用1.5。
比如, 一组数据,公差中心距离为(TL-TU)/2=5, 数据的均值=5.1,偏移值就是5.1-5=0.1啊, CPK计算用的偏移也是这么计算的。为什么要用1.5,用实际的数据不可以吗?是不是太崇拜摩托罗拉了呢?
3、 还有对称性问题,感觉每一组数据要进行正态分布验证, 我们很多时候得到的数据肯定不是完全正态分布。大多是不完全对称的。通过分布不对称的数据得到的不良率,再通过对称的正态分布计算得到Z,好像不科学。实际中样本值大多不是很正态分布的。
刚看了宋祥彦的书,写的不错,但还是没有太搞明白。
希望大家帮助解惑。
这两天学习了西格玛;论坛众说纷纭。提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帮助解答。
问过一位韩国标准协会的顶级老师,能不能从不良率(计数型)推导出CPK(计量)?
回答是不能,他认为从计数型数据推导计量型数据是不科学的。他认为 从N个关键质量特性的数据计算出n个CPK, 就算CPK都大于1.33, 也不能直接说明产品的不良率就低。
同样从不良率DPMO(计数型)计算Z值(计量型)是不是科学的呢?困惑中
6西格玛是基于正态分布的,Z值也是从正态分布中产生的。假如不良率是3.4DPMO,采用大家公认的1.5个西格玛偏移,推导出Z值为6,即6西格玛水平。 再计算出CP=2,CPK=1.5,CPK=1.5,似乎计算公式的逻辑性毋庸置疑。
但我还是质疑:不良率,Z值,CPK真的能互推吗? 推不了Z ,6西格玛理论就不正确了。
1、 DPMO 每百万个出现的缺陷数对吧。 100个单位,一个单位可能出现N个缺陷(关键质量特性)。缺陷机会是100N个。
DPMO可以说是缺陷概率, 每个单元的缺陷机会除以总的缺陷机会是计数型数据的吧。不管质量特性的怎么检定(计量或者计数),判定缺陷只会是OK/NG 两种结果,NG就是缺陷数了(计数)。 这个计数不可能正态分布,扯不上关系。
当然质量特性可以,N个质量特性都有自己的正态分布情况,就有N个正态分布图,N个技术公差,那么请问你如何把DPMO和N个质量特性定量的正态分布统一到一起? 不能, 还通过DPMO 就不能科学的计算Z值。想想,这不搞笑吗?帮助解惑。 不要告诉我,N个正态分布可以同分布。 不可能,均值和方差都不同怎么可以同分布,违反中心极限定理。
当然, 假如只关注产品一个关键质量特性,这个缺陷可以用检验计量数据表征,并且存在公差TU,TL。缺陷概率DPMO可以通过检验计量结果的正态分布曲线(概率密度曲线)对应了。这时认定1.5个偏移,当然可以计算得到Z值,但绝大数情况不是这样啊。
所以我认为,现实中绝大数不能通过DPMO计算Z的,更不能计算CPK。 除非你关注的对象只是一个质量特性。
还有个计量和计数问题,我看好多书上描述:一个PCB板 ,10个焊锡,100个PCB,出现3个焊锡不良。 DPMO=3/100*10=0.003 .然后通过这DPMO计算Z,CPK.
我纳闷了,焊锡不良数是计量还是计数呢? 感觉是计数,若是计数这不是正态分布了,Z值何来呢?
2、不理解为什么偏移是1.5个西格玛?这个论坛有解释和计算。 但我还是要问。
假如只关注产品一个关键质量特性,这样直接认定1.5个偏移,计算可以得到Z值。 可是, 我们有这个质量特性的检验计量结果啊,计算检验结果的平均值与公差的中心比较就得出偏移值了,为什么不用这个偏移值而用1.5。
比如, 一组数据,公差中心距离为(TL-TU)/2=5, 数据的均值=5.1,偏移值就是5.1-5=0.1啊, CPK计算用的偏移也是这么计算的。为什么要用1.5,用实际的数据不可以吗?是不是太崇拜摩托罗拉了呢?
3、 还有对称性问题,感觉每一组数据要进行正态分布验证, 我们很多时候得到的数据肯定不是完全正态分布。大多是不完全对称的。通过分布不对称的数据得到的不良率,再通过对称的正态分布计算得到Z,好像不科学。实际中样本值大多不是很正态分布的。
刚看了宋祥彦的书,写的不错,但还是没有太搞明白。
希望大家帮助解惑。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5 个回复
lunaknight (威望:2) (上海 嘉定区) 汽车制造相关 工程师
赞同来自:
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