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关系时代的质量升级(<看不见的秩序之三>)--事件与模式
本帖最后由 steventec 于 2012-1-16 16:59 编辑 _
1979年美国著名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书<建筑的永恒之道>出版,这本书使他成了世界建筑学领域的
领军人物,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理论,除了影响了建筑学的导向之外,在管理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影响
更大,导致了至少四个方面的新兴商业管理学科诞生,即,总体建模技术,商业事件管理,突发事件管理,体验经济,当
然,相比其影响的程度来说,应用总是会有滞后的,直到现在,美国的管理研究界仍然在以此为基础开发应用的空间.
下面是亚历山大提出的理论:
每个地方的特征是由重复发生在那里的事件的模式所赋予的。
有些事件在一生中只发生过一次,其它的则经常发生,而还有些则频繁发生。虽然有时特有的一次事件也
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或给我们留下刻痕,但基本上可以说,我们生活的全部特征是由那些不断重复发生的事件所
赋予的。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地方的生活的任一方面,任一系统基本上是由那些在那里保持重复的人或非人
的情境所支配的。
事件的标准模式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一定的事件(人文的或非人文的)模式不断重复,根本上是发生在那里的更多的事件的原因.
事件的模式是唯有我们自己才能携带秩序的过程,但只要我们顺应它,它便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
_(后两句作者原来的表达和翻译得有点晦涩,可以再演绎一下,有个非常经典的网络签名,可以说是我从上小学
时老师教比喻句以来,见过的最恰当的一句,工资就象例假,一个月来一次,差不多一个星期就没了.
这里面有好几种重复,但是工资,例假,还有经历的时间,这都是大众化的事情,构不成什么特征,薪水发下来总是
差不多一星期就花光了,这个模式里面就产生了周光族的行为特征,此外引发了对工资低的抱怨,对待遇的不满,对
工作本身的不满,会考虑跳槽,或者用其他途径赚多点钱..........
最后一句也可以由上述来看, 薪水发下来总是差不多一星期就花光,这虽然是事件的模式,但是是由我们自己
的消费行为所赋予,如果你顺应了不加节制的消费风格,其结果也就自然地出现了.
这些道理本来没有什么神秘的. 不过当它用于特定目的时,非常有建设性,例如,亚历山大将其用于了建筑设计,
之前人们从美学,从建筑标准,从安全角度设计建筑,而亚历山大认为,建筑的设计是为了顺应人们本来想在建筑
个各个部分中参与的事件,于是为了这些事件去设计建筑. 比如人们讨厌银行排队,银行大厅就要设计得尽可能
减少排队的可能,或者设计成减少排队的烦躁感,这不就是今天普遍的银行等待和排号的设计初衷吗? 要知道,在
十年前,这种今天已到处都是的银行服务还没有普及到中国来.
所以事件模式理论用于建筑也好,用于服务业也好,用于大型活动也好,用于商业流程也好,都一样有建设性,都
是希望人们生活得更好.)
_
理解这些理论,要抓住几个关键点:
1.生活和工作的所有情景由事件组成,但其特征是由事件如何发生的来体现,.
2.事件本身的模式和原因并无规律,它是如何重复发生的,才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引发更多事件的原因.
3."重复"的类型,是秩序.
4.秩序和我们的行为有交互作用,不管我们是遭遇事件还是引发事件,都可以通过解读重复的规律,或者建立
重复的模式来顺应规律,从而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质量管理科学中,也有这方面的应用,例如典型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当一件事件发生,如果你说XXX是原因,那么请你建立同样条件,将事件再现出来-----一些顾客的要求
当一个过程没有变化,结果应该是重复的,合格的,但为什么会有不合格产生呢?是随机的还是4M1E发生
了变化,而你还不知道?-----一些顾客的问题。
前几天一个朋友刚从美国参加培训回来,忙不叠地跑来和我分享培训收获,培训是公司美国总部的6sigma
中心组织的,几个黑带大师向大家传达“新的”方向和要求,但这次培训的两个核心概念是“event“和”pattern“,
而不是以往的6sigma工具,要求各个事业部,建立事件库和模式库,以便进一步进行管理优化,有趣的是,这
次培训被要求参加的都不是黑带们,而是和管理体系有关的人。他们公司是有历史的典型美国企业,管理模式
翻新是每年都有的节目。
谈话间我随便上网搜了一下,问它是不是类似于这个网址上的培训内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 ... shtml
他看了一眼说,比这个范围大,这个只是突发的负面事件如何处理,而他们培训的内容里,事件泛指企业的
所有应该发生和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是只针对坏事,还有希望发生的,所以不是FMEA失效库那么简单。对于坏
事通过定义它重复发生的机制来预测和避免,对于好事,通过打造它重复发生的机制来保持和引发。
这就是典型的基于事件模式的管理行为,正是源于亚历山大理论体系的东西,他们公司的6sigma中心,将其
作为研究前沿。
这里面最进步的思想是,事件管理并不分好坏,研究它们模式的目的,是为了解读并利用看不见的秩序。
如果只以坏事来看上述的思想,《死神来了》系列电影,是非常标准的教学材料,里面不但有精彩的情节,
也有专业的分析和解读,就连用的术语和理念,都是标准的, 包括反复被使用的event,pattern,order,这系列
电影是把《突发事件管理》用艺术的手法来呈现,尤其是第五部,最后又将情节导回第一部中的失事飞机场景,
建立循环,将模式的重复圆满地画了个圈,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它可能是目前为止,通过电影手法展现某
种科学理论的最标准的作品,死神来了系列根本不是在表现神秘力量和宿命的观点,也不仅仅是周立波对其
评价的所谓安全教育,它们表达的是事件和模式理论,导致死亡的事件千差万别,但是事件重复发生的序列才是
看不见的秩序.
论坛上的戴明大师(注意,是活跃于论坛的戴明后者),在6sq十周年庆上海活动中发表演讲,其中有一句经典的话,
西方人重在论理,中国人重在思辩,论出理来,接下来就去开发方法,而思辨之后,引发的是更多的思辩.
在事件模式理论被提出来之后,美国人就将其不断用于经济行为,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大型商业活
动的组织,客户关系管理,突发事件管理,情景与客户体验设计等,甚至智能手机上的软件,都有按照这种理论来开
发的,其中所有今天的智能手机上都有的行事历,当初由PALM PDA最先设计的个人事件管理方式,至今仍难以
突破,仍然在广泛沿用.
我们可以看看当初的PALM PDA上的行事历设计思路. 既然是个人事件管理,就像我们上小学时学写作文时,
都写过<一件小事>,这样的主题,老师说,首先要把握时间地点人物这几大要素. 行事历自然也是从这些要素开始
的,每条输入的纪录,都称为一个event,可以是一件遭遇到的事情,可以是一件计划要做的事情,一个新约会等等,
与该事件相关的因素是时间,人物,地点,分类,重复性, 其中时间又分固定时间和非固定时间,重复性则需要输入事
件以怎样的方式重复,例如无重复,日/周/月/年重复,重复的周期,除了间隔外,另有事件每次发生所经历的时间,这
些信息并不复杂,不管你是否使用过PALM手机,现在如果拿起你正在使用的智能手机,上面都会找到这样的行事历
软件,源于当初PALM的设计. 这种设计,就是源于当初的事件模式理论.
在PALM行事历的扩展应用里,还规定了一类重复的模式,那就是发floating events, 是知道要每隔一段时间必
然发生,但时间间隔可能会有变动.
以上这些所谓"重复"的规律,就是事件模式,在outlook之类的PC软件里,也是类似的,只不过目前为止,PALM
PDA上的设计被认为是最经典最完全的,有的人继续开发有关的软件,新的事件模式也被定义出来,例如带顺序的
组合事件.
项目管理中对事件的定义,与上述不同,因为项目管理是让希望的事件在希望的时间发生,事件的顺序,也是
根据任务本身的步骤要求来定义好的,事件都是事先定义出来,要努力去完成的,不是"遭遇型"的. 但项目管理同
样包含了典型的事件管理,著名的网络计划技术(网络图),就是对可计划事件的权威工具,对世博会,亚运会,这种就
是今天已普遍采用商业事件管理来进行的项目.
1979年美国著名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书<建筑的永恒之道>出版,这本书使他成了世界建筑学领域的
领军人物,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理论,除了影响了建筑学的导向之外,在管理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影响
更大,导致了至少四个方面的新兴商业管理学科诞生,即,总体建模技术,商业事件管理,突发事件管理,体验经济,当
然,相比其影响的程度来说,应用总是会有滞后的,直到现在,美国的管理研究界仍然在以此为基础开发应用的空间.
下面是亚历山大提出的理论:
每个地方的特征是由重复发生在那里的事件的模式所赋予的。
有些事件在一生中只发生过一次,其它的则经常发生,而还有些则频繁发生。虽然有时特有的一次事件也
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或给我们留下刻痕,但基本上可以说,我们生活的全部特征是由那些不断重复发生的事件所
赋予的。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地方的生活的任一方面,任一系统基本上是由那些在那里保持重复的人或非人
的情境所支配的。
事件的标准模式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一定的事件(人文的或非人文的)模式不断重复,根本上是发生在那里的更多的事件的原因.
事件的模式是唯有我们自己才能携带秩序的过程,但只要我们顺应它,它便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
_(后两句作者原来的表达和翻译得有点晦涩,可以再演绎一下,有个非常经典的网络签名,可以说是我从上小学
时老师教比喻句以来,见过的最恰当的一句,工资就象例假,一个月来一次,差不多一个星期就没了.
这里面有好几种重复,但是工资,例假,还有经历的时间,这都是大众化的事情,构不成什么特征,薪水发下来总是
差不多一星期就花光了,这个模式里面就产生了周光族的行为特征,此外引发了对工资低的抱怨,对待遇的不满,对
工作本身的不满,会考虑跳槽,或者用其他途径赚多点钱..........
最后一句也可以由上述来看, 薪水发下来总是差不多一星期就花光,这虽然是事件的模式,但是是由我们自己
的消费行为所赋予,如果你顺应了不加节制的消费风格,其结果也就自然地出现了.
这些道理本来没有什么神秘的. 不过当它用于特定目的时,非常有建设性,例如,亚历山大将其用于了建筑设计,
之前人们从美学,从建筑标准,从安全角度设计建筑,而亚历山大认为,建筑的设计是为了顺应人们本来想在建筑
个各个部分中参与的事件,于是为了这些事件去设计建筑. 比如人们讨厌银行排队,银行大厅就要设计得尽可能
减少排队的可能,或者设计成减少排队的烦躁感,这不就是今天普遍的银行等待和排号的设计初衷吗? 要知道,在
十年前,这种今天已到处都是的银行服务还没有普及到中国来.
所以事件模式理论用于建筑也好,用于服务业也好,用于大型活动也好,用于商业流程也好,都一样有建设性,都
是希望人们生活得更好.)
_
理解这些理论,要抓住几个关键点:
1.生活和工作的所有情景由事件组成,但其特征是由事件如何发生的来体现,.
2.事件本身的模式和原因并无规律,它是如何重复发生的,才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引发更多事件的原因.
3."重复"的类型,是秩序.
4.秩序和我们的行为有交互作用,不管我们是遭遇事件还是引发事件,都可以通过解读重复的规律,或者建立
重复的模式来顺应规律,从而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质量管理科学中,也有这方面的应用,例如典型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当一件事件发生,如果你说XXX是原因,那么请你建立同样条件,将事件再现出来-----一些顾客的要求
当一个过程没有变化,结果应该是重复的,合格的,但为什么会有不合格产生呢?是随机的还是4M1E发生
了变化,而你还不知道?-----一些顾客的问题。
前几天一个朋友刚从美国参加培训回来,忙不叠地跑来和我分享培训收获,培训是公司美国总部的6sigma
中心组织的,几个黑带大师向大家传达“新的”方向和要求,但这次培训的两个核心概念是“event“和”pattern“,
而不是以往的6sigma工具,要求各个事业部,建立事件库和模式库,以便进一步进行管理优化,有趣的是,这
次培训被要求参加的都不是黑带们,而是和管理体系有关的人。他们公司是有历史的典型美国企业,管理模式
翻新是每年都有的节目。
谈话间我随便上网搜了一下,问它是不是类似于这个网址上的培训内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 ... shtml
他看了一眼说,比这个范围大,这个只是突发的负面事件如何处理,而他们培训的内容里,事件泛指企业的
所有应该发生和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是只针对坏事,还有希望发生的,所以不是FMEA失效库那么简单。对于坏
事通过定义它重复发生的机制来预测和避免,对于好事,通过打造它重复发生的机制来保持和引发。
这就是典型的基于事件模式的管理行为,正是源于亚历山大理论体系的东西,他们公司的6sigma中心,将其
作为研究前沿。
这里面最进步的思想是,事件管理并不分好坏,研究它们模式的目的,是为了解读并利用看不见的秩序。
如果只以坏事来看上述的思想,《死神来了》系列电影,是非常标准的教学材料,里面不但有精彩的情节,
也有专业的分析和解读,就连用的术语和理念,都是标准的, 包括反复被使用的event,pattern,order,这系列
电影是把《突发事件管理》用艺术的手法来呈现,尤其是第五部,最后又将情节导回第一部中的失事飞机场景,
建立循环,将模式的重复圆满地画了个圈,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它可能是目前为止,通过电影手法展现某
种科学理论的最标准的作品,死神来了系列根本不是在表现神秘力量和宿命的观点,也不仅仅是周立波对其
评价的所谓安全教育,它们表达的是事件和模式理论,导致死亡的事件千差万别,但是事件重复发生的序列才是
看不见的秩序.
论坛上的戴明大师(注意,是活跃于论坛的戴明后者),在6sq十周年庆上海活动中发表演讲,其中有一句经典的话,
西方人重在论理,中国人重在思辩,论出理来,接下来就去开发方法,而思辨之后,引发的是更多的思辩.
在事件模式理论被提出来之后,美国人就将其不断用于经济行为,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大型商业活
动的组织,客户关系管理,突发事件管理,情景与客户体验设计等,甚至智能手机上的软件,都有按照这种理论来开
发的,其中所有今天的智能手机上都有的行事历,当初由PALM PDA最先设计的个人事件管理方式,至今仍难以
突破,仍然在广泛沿用.
我们可以看看当初的PALM PDA上的行事历设计思路. 既然是个人事件管理,就像我们上小学时学写作文时,
都写过<一件小事>,这样的主题,老师说,首先要把握时间地点人物这几大要素. 行事历自然也是从这些要素开始
的,每条输入的纪录,都称为一个event,可以是一件遭遇到的事情,可以是一件计划要做的事情,一个新约会等等,
与该事件相关的因素是时间,人物,地点,分类,重复性, 其中时间又分固定时间和非固定时间,重复性则需要输入事
件以怎样的方式重复,例如无重复,日/周/月/年重复,重复的周期,除了间隔外,另有事件每次发生所经历的时间,这
些信息并不复杂,不管你是否使用过PALM手机,现在如果拿起你正在使用的智能手机,上面都会找到这样的行事历
软件,源于当初PALM的设计. 这种设计,就是源于当初的事件模式理论.
在PALM行事历的扩展应用里,还规定了一类重复的模式,那就是发floating events, 是知道要每隔一段时间必
然发生,但时间间隔可能会有变动.
以上这些所谓"重复"的规律,就是事件模式,在outlook之类的PC软件里,也是类似的,只不过目前为止,PALM
PDA上的设计被认为是最经典最完全的,有的人继续开发有关的软件,新的事件模式也被定义出来,例如带顺序的
组合事件.
项目管理中对事件的定义,与上述不同,因为项目管理是让希望的事件在希望的时间发生,事件的顺序,也是
根据任务本身的步骤要求来定义好的,事件都是事先定义出来,要努力去完成的,不是"遭遇型"的. 但项目管理同
样包含了典型的事件管理,著名的网络计划技术(网络图),就是对可计划事件的权威工具,对世博会,亚运会,这种就
是今天已普遍采用商业事件管理来进行的项目.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36 个回复
wdusst (威望:46) (上海 浦东新区) 汽车制造相关 SQE主管 - 睡懒觉
赞同来自: 蓝小牙 、王熠之
中国也有很多先哲,离突破近有一步之遥。他们见多识广,才华横溢,隐隐感觉到这些事件背后肯定隐藏着“看不见的秩序”,但是就差一步,他们离突破还是存在着境界上的差距,所以他们描述了这些隐藏着哲理的现象,但是没有这句总结:“特征是由重复发生在那里的事件的模式所赋予的”(微观的重复发生,铸就了宏观上的特征)!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这些蕴含道理得事件,他们是智者;从这些事件中进一步凝练出本质的,才是哲人。须知道,有这一句总结,一本书就变成一句话了。所以《建筑的永恒之道》对其它学科仍有重要影响。越是基础性的原理,应用就越是广泛,这句提炼,就是在描述一个基本的原理。我总在想,那帮人怎么就这么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