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品管经验——与设计者展开沟通(原创)
作为一名品管,抓住机会与产品设计者进行有效且良好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产品设计者是产品的权威,唯一具有修正设计,调整特性值的人。我列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鉴于技术保密,以下的图样已经作了修改)1、重视设计变更的反馈 一天,我们接到客人设计变更通知书,A零件材质和寸法要变更(要求立即变更)变更内容:材质锌合金→铝合金,由一个螺丝孔→两个螺丝孔;变更目的:增加A零件的锁紧力,之前制程发生过A零件松脱现象。 ①评审凭经验,一看到通知书的内容就知道这个变更很危险(A零件的可能存在强度不足)!所以在试作时特别交代试作人员留意两个螺纹孔。 ②第一次试作结果试作人员说:没有异常,可以判断OK。但是心里始终觉得这个结果可能有问题,于是提高螺丝的锁付力矩(上限),看看怎么样? ③第二次试作结果原形毕露,A零件因为强度不足发生开裂!NG%=5/80=6.25%;重新将第一次试作的产品拿出来仔细检查,发现有3%左右的A零件也存在细小的裂纹(显微镜下) ④ 报告一份详尽的试作报告(好的报告非常重要!)发过去,设计者立即否定设计变更,采用了我们报告中的推荐设计,并给予我们表扬!每个设计变更都有它的目的,但是会不会造成其他影响?需要我们作为技术人员/品管的认认真真去确认才能发现,才能避免后续因变更造成的隐患。
2、设计变更内容要详尽 一天,装配制程发现B产品滑轮转动不顺畅,严重的卡死,我们对配合的螺丝、垫片、滑轮等展开了调查。结论:B产品柱子端面有断差↓0.2程度是造成卡死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样的断差?原来经过时这样的: ①如果装配车间花多点精力,反馈的报告中将断差的要求详尽一点(大小、深度等),这个异常就不会发生; ②如果设计者自己评审全面一点又或者依赖装配车间对变更评审一下,异常也不会发生; ③如果CNC接到指示发现没有明确规格后,再向设计者请求给予详尽设计变更图样,异常可能也不会发生。 但是,异常还是发生了!这次事件是三个环节都有责任。作为一名品管下达的指令或接收的指令一定要明确,不然任何让执行者有效去执行!
3、设计变更提升我们制程能力装配车间连续两个月都有C产品破裂的不良(N=8PCS/月),由于技术员判断是作业方法不当造成的(锁附方法不当)。但是纠正方法后,不良还是产生,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经过实验和内部讨论:不良属于设计缺陷,裂纹发生部位(塑料)强度不足。我们将制程异常信息、实验结果和改善提案发给设计者,不久就收到设计变更,同意我们的设计提案。变更实施后,再也没有开裂的不良了。
4、 个别异常——重要的信号!一天,一名检查员反馈:D产品某开关动作不对,但是只出现一次(后续200次都正常)。大家都说:是不是错误感觉?因为无法再现,又被大家一说,她自己也模糊了。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信号!随即对整个产品进行拆卸和分析,成功再现该异常,并分析出其中的设计缺陷。●不良原因:● 设计隐患①拉伸弹簧在挤压状态:弹簧是不会“窜出”轴肩的,开关动作正常;②但是,开关动作除了挤压还有旋转,弹簧就有可能“窜出”轴肩,造成开关动作不对。● 报告反馈一份详尽的试作报告发过去(最重要的是数据),报告中详细说明不良信息、原因调查/分析、再现实验结果、最终判断、改善提案(设计变更建议)。设计者立即采用了我们报告中的改善提案:修小弹簧内径。并给予我们表扬!● 小结我们关注工程不良的TOP 3,但是个别异常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异常信号,而且是个非常大的质量隐患!
5、 合理的设计改善——需要持续推进!
E产品生产3年了,每年都有1~4起轴脱落不良(客户处发生过4起),我们在第一次发生不良时已经找出真正原因:产品的圆孔变形→类似椭圆孔,轴铆接后无法完全填满孔造成铆接强度不足,经过一点时间发生轴脱落现象!● 进一步的原因我们知道钣金冲孔精度的常识,对于先冲孔后折弯的方式(目的保证折弯相关精度),在内表面产生压缩变形,在外表面产生拉伸变形,离折弯线越近的孔越容易变形,变形也严重;而且E产品的R/t<5,(R折弯半径,t是板厚),变形就更加严重!●改善提案因此,我们提案E产品需要进行变更(相应模具也是需要变更,属于小动作),即在孔正下边折弯线处追加工艺孔(也叫辅性孔),由工艺孔吸收弯曲变形应力,防止孔变形。● 被批准历程尽管我们的报告非常详尽阐述我们的观点,也提出我们的改善建议,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设计者的批准。或许是设计者满意那1.2PPM的缺陷,又或者对改变设计无法释怀。我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在接下来的3年重新提出N次(向公司K San提出,由K San联络设计者)!K San都烦了,后面每次的提出,我们都无奈苦笑相向。3年后,我惊奇发现E产品的更新模和新产品F(与E产品相类似产品)图纸中,该孔正下方已经出现了工艺孔,这说明客人已经接受的我们的提案。我方获胜!后来设计者来访时,他冲着我笑!我想:或许他早就接纳了,只是等待合适的时机。。。● 小结对于我们合理的观点,我们要坚持到底!
7、总结 ① 申请设计变更要十分慎重设计变更的申请需要十分慎重,在某个意义上讲:设计变更是否定之前的设计(降低成本为目的的除外),之前的产品和在库的产品是次品或不良品。因此,要综合考虑各种厉害关系和可行性后再决定是否提出申请?当然,有利的变更需要坚决提出。 ② 变更品试作要十分认真对待即使评审充分的变更,在试作时也可能会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所以在试作变更品前,技术/品管/制造需要先统一充分理解变更内容、注意事项,安排好各自任务。重视试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技术/品管要及时对应,并报告上级(或变更主导者)。 ③设计变更是提升质量,减低成本的利器。 写完之后,感觉是流水账!暂时打住,待续!。。。。。。。。。。。。。。。。。。
2、设计变更内容要详尽 一天,装配制程发现B产品滑轮转动不顺畅,严重的卡死,我们对配合的螺丝、垫片、滑轮等展开了调查。结论:B产品柱子端面有断差↓0.2程度是造成卡死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样的断差?原来经过时这样的: ①如果装配车间花多点精力,反馈的报告中将断差的要求详尽一点(大小、深度等),这个异常就不会发生; ②如果设计者自己评审全面一点又或者依赖装配车间对变更评审一下,异常也不会发生; ③如果CNC接到指示发现没有明确规格后,再向设计者请求给予详尽设计变更图样,异常可能也不会发生。 但是,异常还是发生了!这次事件是三个环节都有责任。作为一名品管下达的指令或接收的指令一定要明确,不然任何让执行者有效去执行!
3、设计变更提升我们制程能力装配车间连续两个月都有C产品破裂的不良(N=8PCS/月),由于技术员判断是作业方法不当造成的(锁附方法不当)。但是纠正方法后,不良还是产生,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经过实验和内部讨论:不良属于设计缺陷,裂纹发生部位(塑料)强度不足。我们将制程异常信息、实验结果和改善提案发给设计者,不久就收到设计变更,同意我们的设计提案。变更实施后,再也没有开裂的不良了。
4、 个别异常——重要的信号!一天,一名检查员反馈:D产品某开关动作不对,但是只出现一次(后续200次都正常)。大家都说:是不是错误感觉?因为无法再现,又被大家一说,她自己也模糊了。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信号!随即对整个产品进行拆卸和分析,成功再现该异常,并分析出其中的设计缺陷。●不良原因:● 设计隐患①拉伸弹簧在挤压状态:弹簧是不会“窜出”轴肩的,开关动作正常;②但是,开关动作除了挤压还有旋转,弹簧就有可能“窜出”轴肩,造成开关动作不对。● 报告反馈一份详尽的试作报告发过去(最重要的是数据),报告中详细说明不良信息、原因调查/分析、再现实验结果、最终判断、改善提案(设计变更建议)。设计者立即采用了我们报告中的改善提案:修小弹簧内径。并给予我们表扬!● 小结我们关注工程不良的TOP 3,但是个别异常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异常信号,而且是个非常大的质量隐患!
5、 合理的设计改善——需要持续推进!
E产品生产3年了,每年都有1~4起轴脱落不良(客户处发生过4起),我们在第一次发生不良时已经找出真正原因:产品的圆孔变形→类似椭圆孔,轴铆接后无法完全填满孔造成铆接强度不足,经过一点时间发生轴脱落现象!● 进一步的原因我们知道钣金冲孔精度的常识,对于先冲孔后折弯的方式(目的保证折弯相关精度),在内表面产生压缩变形,在外表面产生拉伸变形,离折弯线越近的孔越容易变形,变形也严重;而且E产品的R/t<5,(R折弯半径,t是板厚),变形就更加严重!●改善提案因此,我们提案E产品需要进行变更(相应模具也是需要变更,属于小动作),即在孔正下边折弯线处追加工艺孔(也叫辅性孔),由工艺孔吸收弯曲变形应力,防止孔变形。● 被批准历程尽管我们的报告非常详尽阐述我们的观点,也提出我们的改善建议,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设计者的批准。或许是设计者满意那1.2PPM的缺陷,又或者对改变设计无法释怀。我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在接下来的3年重新提出N次(向公司K San提出,由K San联络设计者)!K San都烦了,后面每次的提出,我们都无奈苦笑相向。3年后,我惊奇发现E产品的更新模和新产品F(与E产品相类似产品)图纸中,该孔正下方已经出现了工艺孔,这说明客人已经接受的我们的提案。我方获胜!后来设计者来访时,他冲着我笑!我想:或许他早就接纳了,只是等待合适的时机。。。● 小结对于我们合理的观点,我们要坚持到底!
7、总结 ① 申请设计变更要十分慎重设计变更的申请需要十分慎重,在某个意义上讲:设计变更是否定之前的设计(降低成本为目的的除外),之前的产品和在库的产品是次品或不良品。因此,要综合考虑各种厉害关系和可行性后再决定是否提出申请?当然,有利的变更需要坚决提出。 ② 变更品试作要十分认真对待即使评审充分的变更,在试作时也可能会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所以在试作变更品前,技术/品管/制造需要先统一充分理解变更内容、注意事项,安排好各自任务。重视试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技术/品管要及时对应,并报告上级(或变更主导者)。 ③设计变更是提升质量,减低成本的利器。 写完之后,感觉是流水账!暂时打住,待续!。。。。。。。。。。。。。。。。。。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40 个回复
hqboys (威望:0)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