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贴子,本来应该很平常的,但是少见到几乎没有
有时看到一些6sigma项目的贴子,写了最终的改善结果,但是对于大多数没有搞6sigma的公司里,品质人员多数时间是在用基本品质手法在从事日常的工作,有时候会见到一些朋友发上来-----看,我做的SPC, 我做的鱼骨图,我做的GR&R,我做的8d(格式).......
但是几乎见不到有人发,看,我在公司通过如下所述的做了XXXXXX, 然后让某种产品的品质水平改善到XXXX, 有本书好象叫3A现场管理实务, 看过的人应该不少,里面讲述了很多用品质手法做品质改善的成功案例,都很实在.
本来这应该是交流比较多的,出乎意料的是,这么长时间以来,论坛上的这种贴子少得无法形容,说没有吧,我怕是我到现在还没找到,也许是常规手法太拿不出手?都是品质人员的日常工作?用常规手法把问题解决到位是如同家常便饭一样轻松的事情?即使是成功,但用常规工具组合不算本事?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就我走过的企业来说,品质人员即使有心,也没时间去用品质手法真正去对付一个工程背景的现实问题,在压力和冲突中,岁月流逝,品质手法成了做报告的工具,而真正拿得出手的案例,每年如果能为公司做三件的话,那都算成功的一年了.
但是几乎见不到有人发,看,我在公司通过如下所述的做了XXXXXX, 然后让某种产品的品质水平改善到XXXX, 有本书好象叫3A现场管理实务, 看过的人应该不少,里面讲述了很多用品质手法做品质改善的成功案例,都很实在.
本来这应该是交流比较多的,出乎意料的是,这么长时间以来,论坛上的这种贴子少得无法形容,说没有吧,我怕是我到现在还没找到,也许是常规手法太拿不出手?都是品质人员的日常工作?用常规手法把问题解决到位是如同家常便饭一样轻松的事情?即使是成功,但用常规工具组合不算本事?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就我走过的企业来说,品质人员即使有心,也没时间去用品质手法真正去对付一个工程背景的现实问题,在压力和冲突中,岁月流逝,品质手法成了做报告的工具,而真正拿得出手的案例,每年如果能为公司做三件的话,那都算成功的一年了.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9 个回复
jobwriter (威望:6)
赞同来自:
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当你发现一个帖子想跟大家讨论时候
有好多跟帖,但是仔细看没有几个是讨论问题的
扯皮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