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质量人职业生涯思考

两年前在此版块发表《职业生涯模型之一》,经过这两年的思考,又有了些新的感悟,殷切的希望各位提出不同的意见。
【背景】
昨天去超市买电饭锅,偶然听说苏泊尔被法国的一家企业收购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从郎咸平教授的讲座中了解到,整个产业链被分成6+1的过程,世界进行了发分工,将最不赚钱和污染最重的制造丢给了中国(含台湾),中国成了世界的工厂。而品牌,通路,设计都留在西方列强手中。
产生的现象就是,欧美将产品交给台资厂代工,台资厂为了成本将工厂设在大陆,并逐渐转移到成本更低廉的地方去。
及时不代工,欧美企业基本上也只是把工厂设在大陆,其他的6全部不在中国。
【质量行业思考】
本来品质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应该也涉及到整个产品6+1的全过程,但是由于世界分工的原因,我们绝大部分人从事的是工厂的品管,局限性很大,具体表现在:
1)以顾客为中心,但从来没见过顾客
2)标准模糊,特别是非量化标准模糊,特采满天飞
3)假如其他部门没有品质问题,好像就体现不出QA的价值,于是对立产生
4)被“品质既是企业的生命”骗的好惨,假如有个人时刻在提醒你这儿有病,那儿有病,是不是很厌烦他?
5)质和量孰重?质量的定位不明确,老觉得其他部门品质意识差。
6)大胆的问一句,各位QA的工程师们,假如你一个月不上班,企业会是什么后果????
7)体系作假
以上,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结果可能是导致质量不受重视的原因。
【质量人的出路】
1)在此大胆引进现日资企业普遍运行的理念--制造品质。对工厂而言,本来就有职责做出良品,以制造为重心,其他部门都为着产线最终的有效产出服务(不良品为无效产出),质量管理中QC的部分划归生产线,包括客诉的对应,防呆措施,纠正预防,其他工程问题,制程问题的跟踪,在生产线搞持续改善。
按此理论,建议如果有机会,各位可以抓住可能的机会,从事制造管理,最终将产品品质和制造管理整合。化解“质”和“量”的矛盾。最终各位可以从质量成本的角度来考量各位的绩效。
2)这条路是最终的康庄大道,但走起来实在太难。就是从大Q的角度来思考整个公司的质量战略,质量关系,质量定位,基本要处于质量总监的领导下,熟悉6+1所有过程中质量管理办法。主要从事质量体系,质量流程优化,各过程质量绩效核算等等。
如果各位走这条路,就要去一家可以从事6+1所有过程的公司去,还要是比较好的公司(从我个人目前了解的情况,这样的角色,大部分都是由外国人在担任,国内涉及的还很少)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friendfriends (威望:2) (北京 通州区) 生物医药 工程师 - 跑步

赞同来自:

沙发

6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