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企业用人中的“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及对策
本帖最后由 jacd 于 2012-6-26 22:15 编辑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现象。最初是在贵金属铸币时代,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金属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把“劣币”花出去。最后,良币将被驱逐,退出的流通,市场上活跃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后来,从这种现象中,人们引申出了不同的社会意义,那就是:田里面稗子压倒稻子;办公室里小人得意,优秀人才纷纷离去……
“二十一世纪缺什么?”
“人才”!葛优在《天下无贼》里如是说。
现代企业里,企业领导者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也都在各种场合,口头或书面上重视人才,倡导人才的优胜劣汰,但是真正落实在日常管理中的时候,却往往因为没有合理的管理方法或是不能容忍人才的某些缺点,而致使“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一种情况:片面强调人性化,低离职率,忽视人才的优胜劣汰。真正的人才不屑于混迹于庸人之中,而退出企业,剩下的都是些业绩平平,没有什么发展潜力,甚至德行能力都较差的人。曾经有这样一个企业,领导者一直太过人性化,对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各种毛病总是网开一面,宽容处之。时间一长,大家都觉得犯了错也没什么关系,甚至故意做出一些错误的东西,反正公司也不会严肃处理。造成办事拖拉,消极协作,不讲效果,得过且过的工作氛围,被人私下里称为“国有企业”。当然这个并不是贬低国有企业,而是说这个企业的日常运作过程中像个别不好的国有企业一样,官僚十足,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在这个企业里容不下有追求,有理想,有专业,不甘于平庸的优秀人才,而这些人也不愿意停留在这样的企业中浪费职业青春。经过一定的时期以后,企业里面的员工主体就会主要由这类凡事不求更好,差不多能混过去就行的人组成。企业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根本没有承载发展要素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要改变这种企业的用人现状,企业一定要硬起手腕,对不思进取,不能获得进步的员工进行优胜劣汰,人为地促进人员流动,吸收新鲜血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像一个健康的肌体一样,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活力。决不能把创建人性化的环境当作姑息迁就。
第二种情况: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分配时实行平均主义。曾经有这样一个企业,由于投资及内外大环境的良性影响,效益比较不错,并能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内部的绩效考核纯属走过场,各部门评定出来的绩效结果也都是差不多,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评分差距有时候会缩小到仅仅零点几分,很多人的差距都不到一分。发放奖金的时候,基本上是人人有份,即使受过处分也同样享受这种奖金。有一个人因为恶劣的行为受到了严重的处分,但是奖金还是照发,加薪也同样不少。这样一种管理机制,明确地传达出一种讯息,就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得好的员工得不到更好的激励,做得坏的员工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结果导致,优秀员工总是主动流失,而沉淀下来的都是在市场上没有价值的人,很害怕到市场上去重新找工作,他们甚至有赖在企业不走的想法。碰到多起要处理的案例,被处理者总是想尽办法耍赖,不愿离去。不得不请出保安进行驱逐。在这种情况下,多年之后,企业里面留下来的,相当大的比例都是这类人,呈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
针对这种用人误区,关键是领导人要有按绩效获取报酬的意识,建立卓有成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常年进行系统有效的绩效考核,清楚地分出员工中的三六九等,对于不同的绩效结果,给予不同的绩效反馈,让优秀的人得到更多的回报,让绩效低下的人得不到利益,直到驱逐出员工队伍。
第三种情况:不能向人才提供有效的发展空间,促进人才的职业发展。优秀的人才,都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会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设定一些明确的目标,然后分阶段地进行努力,以期达到更高的目标。有些企业只是把人当做赚钱的工具,而没有把人才当作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在这种思路指导下,一般不会考虑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不注意在企业内部提前做好战略规划,设定未来的发展架构,也不愿花费精力和金钱为人才提供培养与提高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是期望得到长足发展的人才,在本企业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机会的时候,就会选择离开,去寻求能满足自己目标的企业。而留在企业的,一般是没有明确发展目标,也不考虑未来成长的人,他们对自己的期望也不高,只要企业付给薪水就可以。他们的这种追求,注定了他们不会努力去实现企业设定的各种目标,同时也不会不断提高自我水平,从而带动整个企业工作能力和效率的提升。这样的一去一留,就呈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该首先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个明确的规划蓝图,让员工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专业的咨询协助,并在现阶段,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优秀的人才获得发挥自我特长的机会,并能够赋予他们责任,让他们获得锻炼,提升各方面的技能。同时,企业要能够设定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长期不间断的培训,让员工企业服务的阶段是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这样的企业追求的是双赢,即赢利与员工发展。企业的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就形成了强劲的合力,使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在这种积极发展和提高的团队中,原来没有进取心的人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有追求,而那些不随环境变化和提高人,最终也会在努力上进的人群中生存不下去,或者是自我淘汰,或是被团队清理出去。
第四种情况:企业缺乏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被追求优秀文化和价值的人所抛弃。有的企业领导者自己的价值观存在问题,诸如不诚信、不尊重、不遵守法律、没有道德等等,在这样的企业里无论口头上在倡导什么,领导者的待人处事时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直接会形成企业的一种文化。老板不诚信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形成诚信的文化;老板没道德,下属们也不会很在意道德问题;老板不尊重人才,企业里就不可能有尊重的风气;老板喜欢搞阴谋诡计,下属们也不会追求光明正大。有这样一个企业,有些在员工中间有明显劣迹的人,多次因为劣迹被大家所指摘,但这样的人在企业里却一直生存得很好,还总能获得背后的支持;贪渎营私的人也会因老板的个人好感而顺风顺水。而老板却常常在开会的时候大讲,要行得正,做得直,要客观公正,要洁身自好等等。不但没有效果,还常常被人们当做虚伪的表现。中高层干部做事不得不表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人在曹营心在汉,时时准备一走了之。这种企业的文化氛围,让许多追求高尚的人挂冠而去,而下面各部门的负责人都隐瞒着员工离职真相,即使有真相被透露出来,也同样会不了了之。企业里沉淀着大量不思进取的成员,分成很多的利益团体,搀杂着诸多的复杂关系。有新人加入的时候,能够生存下来,特别困难,而能够生存下来的,必须要学会同流合污才行。良币处在劣币的包围之中,不得不退出。
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的领导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处在领导位置上的人首先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要值得称道,能够在员工面前垂范,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处处留下闪光的印记,这样在员工中倡导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说服力,为大家所信服,以德服人;其次,要注意到自身地位的影响力,做事前要考虑到可能造成的影响,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因为局部的小事,影响到全局;不要因为感情而影响到理智;其三,作为领导者,要有宽阔的胸怀,对于德行和专业都好的各级员工,要能够主动地关心和尊重,不要因为他们个性强或是不会甜言蜜语而加以排斥;其四,处事能从大处和全局着眼,公平公正,不徇私情。职场中间真正有抱负和真才实学的人,都不仅仅看薪酬才为企业做事的,他们很在意企业的人文环境和自身得到的尊重。
第五种情况:企业缺乏明确清晰的用人标准,用人不进行科学严格的筛选,致使一些优秀的职场人员选择离职,以免自己受到不良影响。有的企业领导喜欢使用自己的亲戚关系,造成员工队伍关系复杂;有些企业招人由用人部门决定,主管不是专业的评估人员,招人全凭个人喜好,人员素质很难保证,有私心的主管会招进一些个人关系;有的企业选人没有设定素质技能标准,造成同一团队同一工种的人员素质差别较大,协作困难,影响到优秀员工的绩效;有的企业错误提拔一个并不优秀的人做主管时,往往会让其他优秀的员工选择离职。曾经有这样一个企业,在新员工入职的时候,安排了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给新人做培训的两名中层主管本身就不是合格的领导,在做培训的时候既无正确的培训方法,也没有传达企业的优秀文化,而是敷衍了事。培训一结束,马上就有几个来自优秀企业的新员工辞职了。优秀的员工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时候,不是简单地为一个工作岗位,他们要寻求的是一个发展的平台,所以双方在进行接触和合作的时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大家都在进行相互的审视和判断,如果企业没有通过明晰标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员工群体,让优秀员工在这些人群里找到自己的同类或是学习的榜样,这些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而留下的大多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素质平平的员工。
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要做的就是确立明确的用人标准,建立科学系统的选拔体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薪酬、培训、发展制度,并在工作中予以坚决的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发展,形成一个人人都能得到重视,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的环境和氛围,那么优秀的员工就会沉淀下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是一个消极的规律,它的作用让受到影响的机构或组织逐渐失去活力。在企业里面,稍不注意,它就会开始启动并发挥它的作用。作为企业管理者,除了关心企业的赢利,还要做的事情就是确立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员工的精神追求,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激励上进,淘汰落后,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体系,关心员工的成长与发展,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防止这个规律在自己的企业里发挥作用。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现象。最初是在贵金属铸币时代,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金属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把“劣币”花出去。最后,良币将被驱逐,退出的流通,市场上活跃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后来,从这种现象中,人们引申出了不同的社会意义,那就是:田里面稗子压倒稻子;办公室里小人得意,优秀人才纷纷离去……
“二十一世纪缺什么?”
“人才”!葛优在《天下无贼》里如是说。
现代企业里,企业领导者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也都在各种场合,口头或书面上重视人才,倡导人才的优胜劣汰,但是真正落实在日常管理中的时候,却往往因为没有合理的管理方法或是不能容忍人才的某些缺点,而致使“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一种情况:片面强调人性化,低离职率,忽视人才的优胜劣汰。真正的人才不屑于混迹于庸人之中,而退出企业,剩下的都是些业绩平平,没有什么发展潜力,甚至德行能力都较差的人。曾经有这样一个企业,领导者一直太过人性化,对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各种毛病总是网开一面,宽容处之。时间一长,大家都觉得犯了错也没什么关系,甚至故意做出一些错误的东西,反正公司也不会严肃处理。造成办事拖拉,消极协作,不讲效果,得过且过的工作氛围,被人私下里称为“国有企业”。当然这个并不是贬低国有企业,而是说这个企业的日常运作过程中像个别不好的国有企业一样,官僚十足,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在这个企业里容不下有追求,有理想,有专业,不甘于平庸的优秀人才,而这些人也不愿意停留在这样的企业中浪费职业青春。经过一定的时期以后,企业里面的员工主体就会主要由这类凡事不求更好,差不多能混过去就行的人组成。企业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根本没有承载发展要素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要改变这种企业的用人现状,企业一定要硬起手腕,对不思进取,不能获得进步的员工进行优胜劣汰,人为地促进人员流动,吸收新鲜血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像一个健康的肌体一样,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活力。决不能把创建人性化的环境当作姑息迁就。
第二种情况: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分配时实行平均主义。曾经有这样一个企业,由于投资及内外大环境的良性影响,效益比较不错,并能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内部的绩效考核纯属走过场,各部门评定出来的绩效结果也都是差不多,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评分差距有时候会缩小到仅仅零点几分,很多人的差距都不到一分。发放奖金的时候,基本上是人人有份,即使受过处分也同样享受这种奖金。有一个人因为恶劣的行为受到了严重的处分,但是奖金还是照发,加薪也同样不少。这样一种管理机制,明确地传达出一种讯息,就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得好的员工得不到更好的激励,做得坏的员工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结果导致,优秀员工总是主动流失,而沉淀下来的都是在市场上没有价值的人,很害怕到市场上去重新找工作,他们甚至有赖在企业不走的想法。碰到多起要处理的案例,被处理者总是想尽办法耍赖,不愿离去。不得不请出保安进行驱逐。在这种情况下,多年之后,企业里面留下来的,相当大的比例都是这类人,呈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
针对这种用人误区,关键是领导人要有按绩效获取报酬的意识,建立卓有成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常年进行系统有效的绩效考核,清楚地分出员工中的三六九等,对于不同的绩效结果,给予不同的绩效反馈,让优秀的人得到更多的回报,让绩效低下的人得不到利益,直到驱逐出员工队伍。
第三种情况:不能向人才提供有效的发展空间,促进人才的职业发展。优秀的人才,都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会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设定一些明确的目标,然后分阶段地进行努力,以期达到更高的目标。有些企业只是把人当做赚钱的工具,而没有把人才当作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在这种思路指导下,一般不会考虑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不注意在企业内部提前做好战略规划,设定未来的发展架构,也不愿花费精力和金钱为人才提供培养与提高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是期望得到长足发展的人才,在本企业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机会的时候,就会选择离开,去寻求能满足自己目标的企业。而留在企业的,一般是没有明确发展目标,也不考虑未来成长的人,他们对自己的期望也不高,只要企业付给薪水就可以。他们的这种追求,注定了他们不会努力去实现企业设定的各种目标,同时也不会不断提高自我水平,从而带动整个企业工作能力和效率的提升。这样的一去一留,就呈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该首先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个明确的规划蓝图,让员工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专业的咨询协助,并在现阶段,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优秀的人才获得发挥自我特长的机会,并能够赋予他们责任,让他们获得锻炼,提升各方面的技能。同时,企业要能够设定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长期不间断的培训,让员工企业服务的阶段是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这样的企业追求的是双赢,即赢利与员工发展。企业的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就形成了强劲的合力,使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在这种积极发展和提高的团队中,原来没有进取心的人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有追求,而那些不随环境变化和提高人,最终也会在努力上进的人群中生存不下去,或者是自我淘汰,或是被团队清理出去。
第四种情况:企业缺乏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被追求优秀文化和价值的人所抛弃。有的企业领导者自己的价值观存在问题,诸如不诚信、不尊重、不遵守法律、没有道德等等,在这样的企业里无论口头上在倡导什么,领导者的待人处事时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直接会形成企业的一种文化。老板不诚信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形成诚信的文化;老板没道德,下属们也不会很在意道德问题;老板不尊重人才,企业里就不可能有尊重的风气;老板喜欢搞阴谋诡计,下属们也不会追求光明正大。有这样一个企业,有些在员工中间有明显劣迹的人,多次因为劣迹被大家所指摘,但这样的人在企业里却一直生存得很好,还总能获得背后的支持;贪渎营私的人也会因老板的个人好感而顺风顺水。而老板却常常在开会的时候大讲,要行得正,做得直,要客观公正,要洁身自好等等。不但没有效果,还常常被人们当做虚伪的表现。中高层干部做事不得不表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人在曹营心在汉,时时准备一走了之。这种企业的文化氛围,让许多追求高尚的人挂冠而去,而下面各部门的负责人都隐瞒着员工离职真相,即使有真相被透露出来,也同样会不了了之。企业里沉淀着大量不思进取的成员,分成很多的利益团体,搀杂着诸多的复杂关系。有新人加入的时候,能够生存下来,特别困难,而能够生存下来的,必须要学会同流合污才行。良币处在劣币的包围之中,不得不退出。
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的领导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处在领导位置上的人首先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要值得称道,能够在员工面前垂范,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处处留下闪光的印记,这样在员工中倡导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说服力,为大家所信服,以德服人;其次,要注意到自身地位的影响力,做事前要考虑到可能造成的影响,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因为局部的小事,影响到全局;不要因为感情而影响到理智;其三,作为领导者,要有宽阔的胸怀,对于德行和专业都好的各级员工,要能够主动地关心和尊重,不要因为他们个性强或是不会甜言蜜语而加以排斥;其四,处事能从大处和全局着眼,公平公正,不徇私情。职场中间真正有抱负和真才实学的人,都不仅仅看薪酬才为企业做事的,他们很在意企业的人文环境和自身得到的尊重。
第五种情况:企业缺乏明确清晰的用人标准,用人不进行科学严格的筛选,致使一些优秀的职场人员选择离职,以免自己受到不良影响。有的企业领导喜欢使用自己的亲戚关系,造成员工队伍关系复杂;有些企业招人由用人部门决定,主管不是专业的评估人员,招人全凭个人喜好,人员素质很难保证,有私心的主管会招进一些个人关系;有的企业选人没有设定素质技能标准,造成同一团队同一工种的人员素质差别较大,协作困难,影响到优秀员工的绩效;有的企业错误提拔一个并不优秀的人做主管时,往往会让其他优秀的员工选择离职。曾经有这样一个企业,在新员工入职的时候,安排了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给新人做培训的两名中层主管本身就不是合格的领导,在做培训的时候既无正确的培训方法,也没有传达企业的优秀文化,而是敷衍了事。培训一结束,马上就有几个来自优秀企业的新员工辞职了。优秀的员工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时候,不是简单地为一个工作岗位,他们要寻求的是一个发展的平台,所以双方在进行接触和合作的时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大家都在进行相互的审视和判断,如果企业没有通过明晰标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员工群体,让优秀员工在这些人群里找到自己的同类或是学习的榜样,这些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而留下的大多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素质平平的员工。
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要做的就是确立明确的用人标准,建立科学系统的选拔体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薪酬、培训、发展制度,并在工作中予以坚决的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发展,形成一个人人都能得到重视,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的环境和氛围,那么优秀的员工就会沉淀下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是一个消极的规律,它的作用让受到影响的机构或组织逐渐失去活力。在企业里面,稍不注意,它就会开始启动并发挥它的作用。作为企业管理者,除了关心企业的赢利,还要做的事情就是确立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员工的精神追求,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激励上进,淘汰落后,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体系,关心员工的成长与发展,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防止这个规律在自己的企业里发挥作用。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5 个回复
buxiangyouming (威望:26) (重庆 南岸区) 汽车制造相关 总监 - 汽车行业项目管理;产品开发、新品导入、体系建设
赞同来自: 海上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