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向体系走的越快,体系离你越远
本帖最后由 隔岸观火 于 2012-8-31 16:07 编辑
你向体系走的越快,体系离你越远。
不是说按体系要求建立公司的体系不好,不好的是当你的基础条件不足时,不要尝试更高的目标。
先吃个馒头把肚子填饱,再去追求豪宅吧。
现阶段中国的企业大部分应该都挣扎在质保体系阶段,这个有问题么?有公司达到‘共产主义’的质量体系阶段了么?
为什么会在质保体系阶段不断地徘徊,从一个工艺人员的视角看,那是我们的质检体系压根就没有建立完全。
产品质量稳定靠的是什么?是过程稳定和输入稳定。
过程稳定?似乎不是很难,工艺不是改着玩的,设备也不是需要经常调整的,虽然环境会变化,设备会损耗,但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大问题。你们常说工艺不稳定,可工艺要求的你们真正达到了么?工艺的输入呢?
输入稳定,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可真的如此么?
不说标准范围的大小,为什么总会有不合格的原材料进入生产流程中?不要和我说什么外检,生产线内产生的不良品进入下一工序怎么解释?
现行的质检体系大多数是输出检验,也即是说,在输出检验合格后,下一工序输入端不再进行检验,因为这被视为检验资源的浪费。
个人见解,这是错误的,违背常识的,大家嘴上说着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可会有客户对购买的产品不进行检验的么?
检验是否应该放在输入端进行呢?只对输出端进行抽检。这是在成熟产品工艺的情况下,新产品我们还是需要全检。
从物流的角度考虑,不是建议产品进入下道工序再检验,因为一旦不合格,会增加物流成本,可我们不是按特例来计划的,不是么?
我们的检验人员总是没有我们需求的那么充足,抽检、巡检是我们常用方式,只有最终产品全检。
虽然提倡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每个生产者都是检验员,可只要我们对不良品进行处罚,那么所有的不良品都能免检的流入下一工序。
大家都不会希望问题在自己这边被发现,即便不处罚,情况还是不会改善,谁会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呢?而且,没有了处罚的威慑力,我们靠什么来严肃纪律?
一个不良品经过熟道工序之后,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导致不良的真正原因呢?
理想状态下,加强工序人员对上工序产品的了解,让他们明了上工序不良会对本工序造成何等程度的影响,使其主动地拒绝接受上道工序的不良品,而不是不加选择的使用上道工序转入的半成品。
要使工人明白,你接受了,问题就是你的了,我们不追究上道工序的责任,在谁那发现就处罚谁。不良品成因?那不是作为操作者的你考虑的,我们只需要知道那个工序出现了不良品。
当然,要做到这些,产品流转过程中的数量控制要非常严格。否则,私自补货、丢弃不良品等种种现象都会出现。
可是,这是制造部的问题,制造部总的为体系做点贡献,给他们找点事做,让他们对的起他们的薪水吧。
以上,极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各部门、各工序之间的对立状态的出现,团队精神荡然无存。这时,就需要一点强力黏合剂来维持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
在质检体系完善之后,大多数的不良品会在本工序被发现、解决,从而为技术部门减少不明不良品的出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过程更受控,改善其稳定程度。
这,才是真正的质保体系阶段。
当然,质保体系不仅仅是这些,设备的稳定也很重要,我们都不希望只修不维。
不要说擦拭设备就是维护保养了,我们更希望对易损耗的机械部位进行定时的更换保养。
设备不稳定,哪怕是状态变化周期是一个月,都是可怕的,对于工艺,那简直就是灾难。
最后,我想说一下公差。
所有的参数都存在公差,质保体系,应该就是为了缩小公差范围而存在的。
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公差放大器,不管它是变好还是变坏。
当我听到让步放行时,总会对自己说:天啊,千万不要是原材料。
因为在经过十几道工序之后,天知道超出部分的公差会变化成什么样,那种听天由命的感觉如此绝望。
我们都希望一切都是受控的,所以,还是先把质检体系完成吧。
你向体系走的越快,体系离你越远。
不是说按体系要求建立公司的体系不好,不好的是当你的基础条件不足时,不要尝试更高的目标。
先吃个馒头把肚子填饱,再去追求豪宅吧。
现阶段中国的企业大部分应该都挣扎在质保体系阶段,这个有问题么?有公司达到‘共产主义’的质量体系阶段了么?
为什么会在质保体系阶段不断地徘徊,从一个工艺人员的视角看,那是我们的质检体系压根就没有建立完全。
产品质量稳定靠的是什么?是过程稳定和输入稳定。
过程稳定?似乎不是很难,工艺不是改着玩的,设备也不是需要经常调整的,虽然环境会变化,设备会损耗,但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大问题。你们常说工艺不稳定,可工艺要求的你们真正达到了么?工艺的输入呢?
输入稳定,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可真的如此么?
不说标准范围的大小,为什么总会有不合格的原材料进入生产流程中?不要和我说什么外检,生产线内产生的不良品进入下一工序怎么解释?
现行的质检体系大多数是输出检验,也即是说,在输出检验合格后,下一工序输入端不再进行检验,因为这被视为检验资源的浪费。
个人见解,这是错误的,违背常识的,大家嘴上说着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可会有客户对购买的产品不进行检验的么?
检验是否应该放在输入端进行呢?只对输出端进行抽检。这是在成熟产品工艺的情况下,新产品我们还是需要全检。
从物流的角度考虑,不是建议产品进入下道工序再检验,因为一旦不合格,会增加物流成本,可我们不是按特例来计划的,不是么?
我们的检验人员总是没有我们需求的那么充足,抽检、巡检是我们常用方式,只有最终产品全检。
虽然提倡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每个生产者都是检验员,可只要我们对不良品进行处罚,那么所有的不良品都能免检的流入下一工序。
大家都不会希望问题在自己这边被发现,即便不处罚,情况还是不会改善,谁会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呢?而且,没有了处罚的威慑力,我们靠什么来严肃纪律?
一个不良品经过熟道工序之后,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导致不良的真正原因呢?
理想状态下,加强工序人员对上工序产品的了解,让他们明了上工序不良会对本工序造成何等程度的影响,使其主动地拒绝接受上道工序的不良品,而不是不加选择的使用上道工序转入的半成品。
要使工人明白,你接受了,问题就是你的了,我们不追究上道工序的责任,在谁那发现就处罚谁。不良品成因?那不是作为操作者的你考虑的,我们只需要知道那个工序出现了不良品。
当然,要做到这些,产品流转过程中的数量控制要非常严格。否则,私自补货、丢弃不良品等种种现象都会出现。
可是,这是制造部的问题,制造部总的为体系做点贡献,给他们找点事做,让他们对的起他们的薪水吧。
以上,极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各部门、各工序之间的对立状态的出现,团队精神荡然无存。这时,就需要一点强力黏合剂来维持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
在质检体系完善之后,大多数的不良品会在本工序被发现、解决,从而为技术部门减少不明不良品的出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过程更受控,改善其稳定程度。
这,才是真正的质保体系阶段。
当然,质保体系不仅仅是这些,设备的稳定也很重要,我们都不希望只修不维。
不要说擦拭设备就是维护保养了,我们更希望对易损耗的机械部位进行定时的更换保养。
设备不稳定,哪怕是状态变化周期是一个月,都是可怕的,对于工艺,那简直就是灾难。
最后,我想说一下公差。
所有的参数都存在公差,质保体系,应该就是为了缩小公差范围而存在的。
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公差放大器,不管它是变好还是变坏。
当我听到让步放行时,总会对自己说:天啊,千万不要是原材料。
因为在经过十几道工序之后,天知道超出部分的公差会变化成什么样,那种听天由命的感觉如此绝望。
我们都希望一切都是受控的,所以,还是先把质检体系完成吧。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52 个回复
鲜耀滋 (威望:12) (重庆 ) 咨询业 咨询顾问 - www.cqzdw.cn
赞同来自:
这一须容易被人误解。质保体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缩小公差范围。而是减少变差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