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大讲堂--陆】ISO离我们究竟是近、是远?(二)
好久不见,九月实在是忙呀~抽出点时间,咱们书接上回:标准化看似不难,但如果想让其发挥管理效力却需要企业管理者头脑里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标准化和执行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为了成就卓越需要先实现标准化。
标准化就在我们身边,但让标准化的力量充分发挥还需要同仁们去任重道远。
想看上一期的朋友们请戳:
【质量管理体系大讲堂--伍】ISO离我们究竟是近、是远?
http://www.6sq.net/thread-340516-1-1.html
==========================================================
二、 把“标准化”理解成了“固定化”
管理改进中流行一个概念叫“先固化再优化”,也有人为了达到刺激人神经的效果,把这句话转成“先僵化再优化”。不论是固化还是僵化,它期望的结果都是先把工作活动明确的写出来,让大家对工作活动中有哪些要求一目了然的。
我们都知道在企业管理中,因为外界环节的不可控制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内部的管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管理要求不断调整是必然的。这种状态也给不少人找到了一个不去把工作活动固化下来的一个理由:反正要变,所以没必要固化。
那么固化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也模拟一个情况感受一下:小王周一清洁A设备,不知什么原因,A设备转天不能使用了,后请急修后才恢复正常。小张周四清洁A设备,也不知什么原因,A设备转天也不能使用了,也是急修后才算完事。小周周六清洁A设备,还是说不清什么原因,A设备转天也不能使用了,仍然靠急修了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把车间主任可急坏了。因为如果找不出原因,后面设备还可能被损坏。这样先不说设备维修成本会上升,就是停工费也受不了啊。但是在调查一通之后,车间主任更是一脸无耐,因为小王、小张和小周使用的清洁方法一人一个样,根本无规律可循。既然无规律,那任何原因都可能存在,这样的调查结果让车间主任只能放弃寻找原因的念头,把三个小伙子叫在一起狠狠的教育他们一顿,让他们一定要加强爱护设备的意识。
同样这件事,我们来这样假设一下:车间为清洗A设备制定了一个作业指导书:要求在工作前,先点2滴润滑油,然后用SO307材料进行设备擦拭,要顺向擦5分钟。然后把工作过程记录在“工作操作记录表”上。这样,车间主任在看到设备损坏后先核查了每个人的“工作操作记录表”,他看到小王在清洁设备前,没有进行润滑油的滴入;而小张的失误在错误使用了SO370材料擦拭设备;而小周造成的设备损坏是因为他偷懒只擦了2分钟。为此,借助固化的流程,车间主任很好的发现了设备损坏的原因,所以他可以针对性的要求员工实施改进。
所以,把工作过程固定下来,目的是让大家的工作方法被稳定,稳定能为查询错误和寻找改进的空间提供一个梳理的平台。否则每个人“百花齐放”的从事同一个工作,不仅出来的结果会“百花齐放”,连查找问题的真正根源也几乎不可能。
综上所述,固化之后的流程才可能实现持续改进(也就是优化的过程)。既然在固化后面还跟着一个优化,就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到:文件的标准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旦被制定,永远不能变的东西。把“标准化”简单的理解成“固定化”,就等于把管理推进了教条的死胡同。
三、忘记了“标准化是企业使用数据分析的一个前提;是寻找问题根源的一个支撑”
正如第二点模拟例子中提到的,如果企业管理没有把流程标准化下来,流程中的各个关键控制点到底工作结果是怎样的,就无法进行记录和统计。没有数据做支撑,所有的改进建议都可能把企业送到风险的浪尖上。标准化目的是为了后面企业管理的持续改进,不是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
四、忽略了“标准化可以带来沟通的便利、合作的便利”
企业是社会大环境系统中的一个过程。标准化的好处之一就是管理过程快速复制,好处之二就是加快沟通的速度和效果。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透明化管理,代表着公正、公平、公开的企业管理状态。想让企业内耗降到最低,可以考虑运用标准化这个工具。
标准化看似不难,但如果想让其发挥管理效力却需要企业管理者头脑里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标准化和执行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为了成就卓越需要先实现标准化。
标准化就在我们身边,但让标准化的力量充分发挥还需要同仁们去任重道远。
(文章来源:BSI/ 转载请注明 :oo ~~ )
标准化就在我们身边,但让标准化的力量充分发挥还需要同仁们去任重道远。
想看上一期的朋友们请戳:
【质量管理体系大讲堂--伍】ISO离我们究竟是近、是远?
http://www.6sq.net/thread-340516-1-1.html
==========================================================
二、 把“标准化”理解成了“固定化”
管理改进中流行一个概念叫“先固化再优化”,也有人为了达到刺激人神经的效果,把这句话转成“先僵化再优化”。不论是固化还是僵化,它期望的结果都是先把工作活动明确的写出来,让大家对工作活动中有哪些要求一目了然的。
我们都知道在企业管理中,因为外界环节的不可控制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内部的管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管理要求不断调整是必然的。这种状态也给不少人找到了一个不去把工作活动固化下来的一个理由:反正要变,所以没必要固化。
那么固化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也模拟一个情况感受一下:小王周一清洁A设备,不知什么原因,A设备转天不能使用了,后请急修后才恢复正常。小张周四清洁A设备,也不知什么原因,A设备转天也不能使用了,也是急修后才算完事。小周周六清洁A设备,还是说不清什么原因,A设备转天也不能使用了,仍然靠急修了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把车间主任可急坏了。因为如果找不出原因,后面设备还可能被损坏。这样先不说设备维修成本会上升,就是停工费也受不了啊。但是在调查一通之后,车间主任更是一脸无耐,因为小王、小张和小周使用的清洁方法一人一个样,根本无规律可循。既然无规律,那任何原因都可能存在,这样的调查结果让车间主任只能放弃寻找原因的念头,把三个小伙子叫在一起狠狠的教育他们一顿,让他们一定要加强爱护设备的意识。
同样这件事,我们来这样假设一下:车间为清洗A设备制定了一个作业指导书:要求在工作前,先点2滴润滑油,然后用SO307材料进行设备擦拭,要顺向擦5分钟。然后把工作过程记录在“工作操作记录表”上。这样,车间主任在看到设备损坏后先核查了每个人的“工作操作记录表”,他看到小王在清洁设备前,没有进行润滑油的滴入;而小张的失误在错误使用了SO370材料擦拭设备;而小周造成的设备损坏是因为他偷懒只擦了2分钟。为此,借助固化的流程,车间主任很好的发现了设备损坏的原因,所以他可以针对性的要求员工实施改进。
所以,把工作过程固定下来,目的是让大家的工作方法被稳定,稳定能为查询错误和寻找改进的空间提供一个梳理的平台。否则每个人“百花齐放”的从事同一个工作,不仅出来的结果会“百花齐放”,连查找问题的真正根源也几乎不可能。
综上所述,固化之后的流程才可能实现持续改进(也就是优化的过程)。既然在固化后面还跟着一个优化,就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到:文件的标准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旦被制定,永远不能变的东西。把“标准化”简单的理解成“固定化”,就等于把管理推进了教条的死胡同。
三、忘记了“标准化是企业使用数据分析的一个前提;是寻找问题根源的一个支撑”
正如第二点模拟例子中提到的,如果企业管理没有把流程标准化下来,流程中的各个关键控制点到底工作结果是怎样的,就无法进行记录和统计。没有数据做支撑,所有的改进建议都可能把企业送到风险的浪尖上。标准化目的是为了后面企业管理的持续改进,不是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
四、忽略了“标准化可以带来沟通的便利、合作的便利”
企业是社会大环境系统中的一个过程。标准化的好处之一就是管理过程快速复制,好处之二就是加快沟通的速度和效果。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透明化管理,代表着公正、公平、公开的企业管理状态。想让企业内耗降到最低,可以考虑运用标准化这个工具。
标准化看似不难,但如果想让其发挥管理效力却需要企业管理者头脑里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标准化和执行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为了成就卓越需要先实现标准化。
标准化就在我们身边,但让标准化的力量充分发挥还需要同仁们去任重道远。
(文章来源:BSI/ 转载请注明 :oo ~~ )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3 个回复
kojak585 (威望:18) (浙江 杭州) 服务业 主管 -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赞同来自:
http://www.6sq.net/forum.php%3 ... 40716
为什么不见回复?楼主不会只是个搬运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