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原创]审核应战全攻略专题系列之二

要成功应对各种审核,就要对其有个总体的把握,其种类,目的,对象,性质,来者身份,关系等因素要有充分的认识。

公司常见的外部审核种类:

客户方的供应商sourcing visit
客户方的供应商资格审核
客户方的供应商验证(质量能力)审核
保持长期供货关系的客户年度/半年度审核
客户方对生产准备情况进行的审核
客户方对新产品项目投产进行的生产和品质系统审核
汽车客户的产品审核和过程审核
汽车客户的PPAP审核
因为品质或交付问题导致的客户专项稽核
一类特殊情况:跨国公司在海外总部的客户服务机构代表客户方来进行的内部审核。这往往是一种政治色彩比较浓厚的行为。
第三方认证机构的体系发证审核
第三方认证机构的体系追踪审核
第三方认证机构的专项审核,如环保要求,试验室认可,静电防护,安规,商检,社会责任等。

其中比较频繁的是客户方的有关审核,也是企业比较头痛的,其频次之多,种类之繁,往往让公司应接不暇,主导部门疲于奔命。时间久了,审核似乎变成了家常便饭,例行公事。但是既然要面对,正确的态度是,让每一次审核都成为和客户代表交朋友的机会,让每一次审核都成为一次成功的沟通,让客户有一个对公司的良好认知,为以后的合作和订单获得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就向我一个做业务的朋友说的一句话:“让别人喜欢你,订单签了一半了。”

审核人员构成的组合类型:
客户的高级采购经理,品质经理,项目经理
客户方的SQE,采购代表,工程代表
客户方专职的审核员
客户方项目/品质/采购组合
客户方人员和本公司的海外业务及服务人员共同组成的审核小组。
第三方审核员组合。
.
有一些审核事先就知道他们来的目的,比如认证审核和供应商资格,但是从客户那边来的人,很多时候可能连来意都搞不清楚,甚至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来,就象以下这个案例中发生的事情。
一家世界顶级的公司(名字我就不说了,化名R),和另一家知名企业(化名H)之间通过在海外的业务和项目部门达成合作,release了几个产品项目,这几个产品项目并不是直接出货海外,而是出给在中国大陆的两家台湾ODM,然后由他们装配成最终产品送美国贴牌,但是R公司对H公司在中国大陆的运作模式并不知底细,其实在中国,该企业只是在很短时间内发展了几家当地的小OEM厂,这些小OEM厂的制造现场和管理系统简直烂到了另人看一眼就吐血的程度,但是海外的交道中,R公司对此不了解,于是糊里糊涂就放水了,打样和试产之后,出现了一些早期的问题,于是他们就委托他们自己在中国的sourcing office来看一眼,可是在中国的这个office本身并没有于这两个项目产生什么关系,果然他们只是顺路来看了一眼,这一眼不要紧,见到的情况简直就不可忍受,于是回去之后发了个邮件给R公司海外的总部,把情况说了一下,这之后出现了很微妙的情况,就是R公司再也没有从海外反馈回什么不良信息,也没有再派office的人做什么动作,而是突然把压力转到了他们的两家ODM厂身上,责问他们为什么没有进行过供应商品质评鉴的步骤,命令他们立刻补上这一课,于是那两家赶忙前来审核品质系统和制造过程,带队的是一个资深年高经验丰富的高管,一到这里就发现其实小OEM厂其实连管理能力都不具备,而是依赖于H公司的管理和掌控,这个老奸巨滑的人,立刻意识到在此事的背后有复杂的政治因素,于是立刻终止了审核,宣称这件事情的当事人只能是R公司和H公司,他们不能夹在中间当替罪羊,于是他们居然给小工厂打了个高分,然后又打电话发邮件把皮球踢回给了R公司,R公司为了免于陷入尴尬的局面,就不再作声,于是这笔糊涂帐就始终糊涂下去。R公司是著名的搞供应链控制的标杆企业,为了隐含的政治因素以及自身的面子,采取了难得糊涂的做法,过程中企图转嫁责任的手段也不了了之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还不在少数,最终是来审核的人也糊涂,被审核的公司也糊涂,但是作为被审核方,如果积累的经验比较丰富了,那么很快就可以判断出对方的来意, 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
.
.

此篇未完,因为我没有找到好办法把一份有一定篇幅的表格发上来,针对所有情况的一份综合对照表,等我研究一下,再更新.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hsm198311 (威望:39) (吉林 吉林) 机械制造 工程师 - 高调做事不一定,低调做人是必须的

赞同来自:

大师可能忘记了,表格还没上传呢。

3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steventec
steventec

你来自云南元谋,我来自北京周口,握着你毛绒绒的手,轻轻咬上一口,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