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告诉你一个缺失的戴尔
在外界看来,戴尔是成功者;在戴尔员工看来,戴尔却是失败者。视界的不同,导致两种观点的差异如此迥然。为什么?
或许可以这样来理解,戴尔在“世界销量冠军”的光环笼罩下,一好遮尽了百丑。但在戴尔员工的眼里,其实质是否一如外表一般光鲜?
答案是“不”。至于为什么,让下文告诉你!
《IT时代周刊》近日收到知情人士来信,指出戴尔公司在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严重缺乏人性化,否定了戴尔公司采取的简单得近乎把员工视为流水线上“人件”PeopleWare)的做法。
戴尔公司长期为成功的光环所笼罩,戴尔的企业文化却招至诟病不断,戴尔(中国)的内幕更鲜有人知。
让世界PC销售冠军走下神坛是媒体应尽的责任,在此,我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戴尔企业文化。因此,对于这位读者的来信,我们在此来函照登,以飨读者。同时,为保持客观的立场和平和的态度,本刊特删去来信中部分过激的言辞,并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对戴尔的这一现象加以评析,希望业界能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以利于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
台海之滨的厦门,其最抢眼的IT标志莫过于她的纳税第一大户:戴尔中国客户中心。而对大多数拿着聘用书兴冲冲到戴尔公司报到的人来说,戴尔中国公司给人的印象却那么遥远。
浮华的戴尔有辛酸
戴尔现代化的亚太区厂房坐落在厦门高新技术工业园内。每每走进这座寂静冰冷的白色建筑物,它就让人想起了福特汽车公司著名的流水线制造基地-- 海兰公园工厂。大型集装箱式货车日以继夜地呼啸着从这里驶向铁路、机场和港口。戴尔创造了“制造世纪”的奇迹--凭借电话线就完成了日进斗金的神话。
戴尔中国的办公室是这般光景:整层楼面被深蓝塑胶隔成蜂窝般的写字间;高层管理人员也坐在狭小的写字间里;标志牌上除了职员的中英文姓名,没有头衔说明;中国员工之间交流,全然夹杂着戴尔专有名词的三明治英语;一切通知、请示、批复和幽默全部通过电邮实现交流(戴尔企业文化认为:能从错误中重振旗鼓,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是沟通);会议室永远没有空闲的时候,人进人出,使用频繁;人人头上挂着耳机,专用的AVAYA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生产线几乎全天 24小时运转,零部件通过流水线完成电脑组装,装车后运往大陆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日本……
就是这样国际化的、传奇般的、神气到傲慢的戴尔,却有豪情万丈的加盟者从不间断地离开和忘却。
2003年9月29日,戴尔(中国)公司在漂亮的白色厂房边的空地上举办了“中国5周年庆典”;戴尔高层和厦门政府要员悉数出席。当主持人大声喊道“下面有请伴随戴尔(中国)一起走过5个春秋的员工出场”时,登台的只有寥寥8人,而台下投去的则是众多惊诧莫名的目光,目光背后埋藏各自迥异的心理。
早些时候,也就在差不多同一块场地上,戴尔举办了5年来第一场员工娱乐活动:拔河。据说,这是戴尔进入中国多年以来首次“文化复兴”的开始。
戴尔内部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提供同等就业机会的情况下,选择离开公司的人数占到64%。与另一种繁华到近乎嘈杂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在戴尔(中国)总部接待室门前,几乎每天都堆满了前来报到的新员工的行李箱。
戴尔职员的高更新率不仅体现在普通职员身上,就连位高权重的CEO也是走马灯般换来换去。从朱兆琛到金明,从陈大伟到黎修树,他们在与戴尔有过不愉快的接触后便都匆匆选择了离开。如果说这些高级经理人的离去,仅仅是因为个人理想与公司战略的不合所造成,那么,暗潮涌动的中低层员工源源不断地辞职,则显现出答案并不那么简单。
在中国,戴尔今天已经很难网罗到像黎修树这样的业界精英,即便从诸如GE等知名公司招募的业务骨干在这里也难以工作长久。中低层员工中,勤劳本分的厦门本地雇员、没有什么野心的应届毕业生开始增多。求职者大多慕名而来,却没想到换来的却是无奈和失望。如果问到戴尔普通员工为何选择离开,90%以上的人会叹气说:“戴尔没什么文化,我在这里学不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厦门本地一台资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在面试完一名有2年戴尔销售经验的求职者后说:“在整个面试过程中,她似乎从来没有想到与我作眼神上的交流。我难以想象她如何去与客户沟通。”
伴随着戴尔PC销量的与日俱增,从戴尔离开的人员却遭到封杀。害怕有同样的遭遇,很多中低层职员与戴尔的“蜜月期”都没有度完,便开始考虑离开。
美国《商业周刊》通过对戴尔内部人士的采访发现,在实施了公司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裁员之后,公司于2003年夏天做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有机会的话,戴尔公司半数的员工将另谋高就。
与流光溢彩的虚华迥然相异,戴尔正遭受着众叛亲离。
时光倒流100年:戴尔的泰罗式销售流水线
20世纪初期,《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使得弗里德里克·泰罗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与泰罗同样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业界人物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两者在科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上遥相呼应,不仅开创了现代管理学的先河,还都毋庸置疑地对整个大工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规模生产的流水线诞生于1915年落成的海兰公园工厂,今天它依然被后来者继承,这包括戴尔计算机公司。对研习商业史的迈克尔·戴尔来说,他所继承并表现出来的不仅于此:流水线生产的特性无一例外地拓展到整个公司的各个角落,包括销售与其它的非生产性部门。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放大。
戴尔拥有全球最好、最先进的呼叫中心,也拥有全球最劳碌的非生产性劳动力。电话销售人员是戴尔众多职务中压力最大的一项工作:平均每天最少接待 15个电话,承受各种职务管理者的督管,接受各种同步数据的衡量,承担严格的业绩考核,并且随时担心自己稍微延缓的动作被监听部门误会。销售人员就这样被电话线和鼠标牢牢地固定在办公桌上,持续工作长达10个小时(有数字表明48%的销售人员抱怨劳动时间过长)。
为了让员工尽量减少移动,提高劳动效率,戴尔甚至配备有专门人员在办公室内四处走动、负责帮助收发传真。
“为了降低工人的思考性”(福特语),海兰公园工厂将T型车的生产过程分解为84个步骤,戴尔更胜一筹,它将电话销售流程分解成了8个步骤:不是专门用于训练,而是用于对员工完成流程的衡量。可以想象,作为沟通艺术的职业,销售人员像螺母一样一环一环地被强行“拧扣”在公司强行规定的螺钉上,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或许可以这样来理解,戴尔在“世界销量冠军”的光环笼罩下,一好遮尽了百丑。但在戴尔员工的眼里,其实质是否一如外表一般光鲜?
答案是“不”。至于为什么,让下文告诉你!
《IT时代周刊》近日收到知情人士来信,指出戴尔公司在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严重缺乏人性化,否定了戴尔公司采取的简单得近乎把员工视为流水线上“人件”PeopleWare)的做法。
戴尔公司长期为成功的光环所笼罩,戴尔的企业文化却招至诟病不断,戴尔(中国)的内幕更鲜有人知。
让世界PC销售冠军走下神坛是媒体应尽的责任,在此,我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戴尔企业文化。因此,对于这位读者的来信,我们在此来函照登,以飨读者。同时,为保持客观的立场和平和的态度,本刊特删去来信中部分过激的言辞,并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对戴尔的这一现象加以评析,希望业界能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以利于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
台海之滨的厦门,其最抢眼的IT标志莫过于她的纳税第一大户:戴尔中国客户中心。而对大多数拿着聘用书兴冲冲到戴尔公司报到的人来说,戴尔中国公司给人的印象却那么遥远。
浮华的戴尔有辛酸
戴尔现代化的亚太区厂房坐落在厦门高新技术工业园内。每每走进这座寂静冰冷的白色建筑物,它就让人想起了福特汽车公司著名的流水线制造基地-- 海兰公园工厂。大型集装箱式货车日以继夜地呼啸着从这里驶向铁路、机场和港口。戴尔创造了“制造世纪”的奇迹--凭借电话线就完成了日进斗金的神话。
戴尔中国的办公室是这般光景:整层楼面被深蓝塑胶隔成蜂窝般的写字间;高层管理人员也坐在狭小的写字间里;标志牌上除了职员的中英文姓名,没有头衔说明;中国员工之间交流,全然夹杂着戴尔专有名词的三明治英语;一切通知、请示、批复和幽默全部通过电邮实现交流(戴尔企业文化认为:能从错误中重振旗鼓,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是沟通);会议室永远没有空闲的时候,人进人出,使用频繁;人人头上挂着耳机,专用的AVAYA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生产线几乎全天 24小时运转,零部件通过流水线完成电脑组装,装车后运往大陆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日本……
就是这样国际化的、传奇般的、神气到傲慢的戴尔,却有豪情万丈的加盟者从不间断地离开和忘却。
2003年9月29日,戴尔(中国)公司在漂亮的白色厂房边的空地上举办了“中国5周年庆典”;戴尔高层和厦门政府要员悉数出席。当主持人大声喊道“下面有请伴随戴尔(中国)一起走过5个春秋的员工出场”时,登台的只有寥寥8人,而台下投去的则是众多惊诧莫名的目光,目光背后埋藏各自迥异的心理。
早些时候,也就在差不多同一块场地上,戴尔举办了5年来第一场员工娱乐活动:拔河。据说,这是戴尔进入中国多年以来首次“文化复兴”的开始。
戴尔内部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提供同等就业机会的情况下,选择离开公司的人数占到64%。与另一种繁华到近乎嘈杂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在戴尔(中国)总部接待室门前,几乎每天都堆满了前来报到的新员工的行李箱。
戴尔职员的高更新率不仅体现在普通职员身上,就连位高权重的CEO也是走马灯般换来换去。从朱兆琛到金明,从陈大伟到黎修树,他们在与戴尔有过不愉快的接触后便都匆匆选择了离开。如果说这些高级经理人的离去,仅仅是因为个人理想与公司战略的不合所造成,那么,暗潮涌动的中低层员工源源不断地辞职,则显现出答案并不那么简单。
在中国,戴尔今天已经很难网罗到像黎修树这样的业界精英,即便从诸如GE等知名公司招募的业务骨干在这里也难以工作长久。中低层员工中,勤劳本分的厦门本地雇员、没有什么野心的应届毕业生开始增多。求职者大多慕名而来,却没想到换来的却是无奈和失望。如果问到戴尔普通员工为何选择离开,90%以上的人会叹气说:“戴尔没什么文化,我在这里学不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厦门本地一台资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在面试完一名有2年戴尔销售经验的求职者后说:“在整个面试过程中,她似乎从来没有想到与我作眼神上的交流。我难以想象她如何去与客户沟通。”
伴随着戴尔PC销量的与日俱增,从戴尔离开的人员却遭到封杀。害怕有同样的遭遇,很多中低层职员与戴尔的“蜜月期”都没有度完,便开始考虑离开。
美国《商业周刊》通过对戴尔内部人士的采访发现,在实施了公司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裁员之后,公司于2003年夏天做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有机会的话,戴尔公司半数的员工将另谋高就。
与流光溢彩的虚华迥然相异,戴尔正遭受着众叛亲离。
时光倒流100年:戴尔的泰罗式销售流水线
20世纪初期,《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使得弗里德里克·泰罗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与泰罗同样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业界人物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两者在科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上遥相呼应,不仅开创了现代管理学的先河,还都毋庸置疑地对整个大工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规模生产的流水线诞生于1915年落成的海兰公园工厂,今天它依然被后来者继承,这包括戴尔计算机公司。对研习商业史的迈克尔·戴尔来说,他所继承并表现出来的不仅于此:流水线生产的特性无一例外地拓展到整个公司的各个角落,包括销售与其它的非生产性部门。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放大。
戴尔拥有全球最好、最先进的呼叫中心,也拥有全球最劳碌的非生产性劳动力。电话销售人员是戴尔众多职务中压力最大的一项工作:平均每天最少接待 15个电话,承受各种职务管理者的督管,接受各种同步数据的衡量,承担严格的业绩考核,并且随时担心自己稍微延缓的动作被监听部门误会。销售人员就这样被电话线和鼠标牢牢地固定在办公桌上,持续工作长达10个小时(有数字表明48%的销售人员抱怨劳动时间过长)。
为了让员工尽量减少移动,提高劳动效率,戴尔甚至配备有专门人员在办公室内四处走动、负责帮助收发传真。
“为了降低工人的思考性”(福特语),海兰公园工厂将T型车的生产过程分解为84个步骤,戴尔更胜一筹,它将电话销售流程分解成了8个步骤:不是专门用于训练,而是用于对员工完成流程的衡量。可以想象,作为沟通艺术的职业,销售人员像螺母一样一环一环地被强行“拧扣”在公司强行规定的螺钉上,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8 个回复
Fay (威望:5) - a man :)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