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 案例收集
提昇企業競爭力之路
──從『投資導向』邁向『創新導向』
本文刊載於『台灣電檢中心十五週年紀念特刊』 作者:張忠樸
--------------------------------------------------------------------------------
1.競爭力的危機與轉機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台灣的失業率在1996年8月創下了3.19%的新紀錄。
依據IMD的資料,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排名由1995年的全球第14名遽降至1997年的全球第23名。(註1)
這些警訊豈能讓我們不關心台灣的前途?
其實,台灣的國民所得遠高於亞洲新興四小龍及中國大陸,因此當他們侵入了我們傳統工業的領域時,我們能不讓出江山嗎?我們還有機會保持傳統的優勢嗎?
所以,競爭力下降與其說是一個壞消息,不如說是台灣必須改弦更張的另一契機。
--------------------------------------------------------------------------------
2.成功的回顧與前瞻
回顧台灣的經濟成長記錄,我們曾經有過輝煌的成功,在巔峰時刻台灣曾被譽為亞洲四小龍的龍頭,競爭力大師哈佛大學的波特教授也曾經將台灣列為投資導向階段的典範之一、這些客觀事實證明我們曾經擁有傲人的成就。
但是曾幾何時,台灣卻江河日下,造成此一逆轉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這誠然是一個見人見智的問題,但是若回到「國家競爭力」的理論架構,那我們就不難明白這是轉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是蛻變中必然伴存的脆弱。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交錯更迭其實自古難全,國家的盛衰亦然,只是以往是歸諸於無可奈何的宿命,今日則成為脈絡清晰的因果,當台灣過去20年勤奮努力邁向成功之後,台灣的國民所得與社會成本(如全民健保、環保等)也日益水漲船高,暮然回首台灣居然從外勞輸出國(如30年前往科威特及沙烏地阿拉伯)變成了眾外勞爭相嚮往的外勞輸入國,這充分說明台灣傳統的競爭優勢(人力成本低)早已在繁榮中悄然流失,如果硬要戀棧過去,那麼競爭力下降也就不足為奇了。當務之急我們就必須改弦更張,忍受陣痛積極轉型,義無反顧地揮別「投資導向」階段中我們所熟悉的玩法,而積極向「創新導向」階段銳變(註2),以便開創另一個成功的契機。
--------------------------------------------------------------------------------
3.創新的認識與準備
高國民所得國家若要和低國民所得國家在同一領域競爭,那麼必將難逃江山易手的命運,例如台灣近幾年拱手讓出一般運動鞋及大眾類成衣等的江山都是鮮明的例子,因此波特教授才指出「創新」是高國民所得國家持續繁榮的另一康莊大道。
創新的字面意義很淺顯,創新能擺脫追隨者糾纏的道理也很清楚,因此今後要靠「創新」提昇企業競爭力已經不是懂不懂的問題,而是該如何做才容易成功的課題。
要在創新之路上成功就必須要作調整與準備,1995年歐洲生產力中心羅馬會議中,即強調「競爭力是一種心態,它是在現實中持續追求不斷進步的態度,它是一種堅定的信仰,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註3),因此創新之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割捨過去成功時相沿成習的作法,毅然進行策略轉換(註4),將現有的資源重新佈局,以激發出新的使命感與營造新的經營系統,使公司有能力因應瞬息萬變的外在挑戰。
--------------------------------------------------------------------------------
4.新經營系統的構建
觀察台灣工業界過去的經營系統,不難發現它是一個以強化量產能力為中心的製造系統,以個人電腦為例,台灣過去曾經是OEM重鎮,幾乎世界各大名牌都將他們設計的產品交給台灣代工,為人作嫁的結果,台灣只賺到辛苦的代工錢,而國外廠商反而輕鬆享受到技術與行銷的誘人利潤,這種天壤之別的對比實在令人痛心。
因此有前瞻性的公司紛紛積極在策略上轉型,充實研發的人才與能力,漸漸脫離OEM的宿命進而踏入ODM的樂園,享受到發揮腦力代替勞力之後更甜美的創新利潤,譬如近年來華碩電腦就是這種ODM新贏家中的佼佼者。
由此可見台灣未來的經營体系應該轉換成以「創新」為主軸的新經營体系,一方面充分運用全球華人中充沛的科技人才,設計出領先群倫的優良產品,除了在母公司生產外,另一方面亦可充分運用亞洲其他工資低廉的國家作為OEM的後援力量,使此一新經營体系能夠幫助我們在世界上開創更強的優勢競爭地位。
--------------------------------------------------------------------------------
5.企業創新與教育訓練
既然「創新」是台灣企業今後提昇競爭力的不二法門,那麼教育訓練在創新過程中也必然將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為創新面對的是不可知的未來,並無法依恃過去成功的經驗,所以就更需要依靠有效的教育訓練來彌補對創新知易行難之間的差距。
但是若要讓教育訓練確實可以成為創新的動力,那麼教育訓練的傳統作法也必須先予創新,綜觀以往企業的教育訓練多少有重教導輕應用之沈痾,以致於教育訓練往往淪為曇花一現的熱鬧,而無法成為生生不息的回收,因此近年來許多專攻組織學習理論的專家們,莫不強調學習不是目的,行為模式與做事方法的改變才是教育訓練的真正目的。而為了讓行為與做事方法真正改變,「加速度組織」這本書的兩位作者特別強調教育訓練必須依循:
四大流程來逐步推動展開(註5),直到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創新境界出現,教育訓練才算完成,該書作者這種全新的教育訓練觀可以圖示方式說明如下:
由此可見,在創新時代教育訓練必須先澈底改變,充分掌握「樂學?勤習?切磋?傳薪」的四大關鍵因素,先改變人的舊工作習慣,再改善人的做事品質,當人力資源改善之後,競爭力提升就自然會水到渠成了。
--------------------------------------------------------------------------------
6.自我突破再創巔峰
台灣已到了盛衰的關鍵時刻,提昇競爭力已是振衰起蔽的當務之急,但是誰才是提升競爭力的主角呢?總統嗎?行政院長嗎?經濟部長嗎?還是每家公司的董事長與總經理呢?這些都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想到的答案,但是,競爭力大師波特教授卻有與眾不同的看法,它指出「在競爭優勢中,最重要的部分並不是靜態的效率,而是企業充沛的活力」(註6),因此除非一家公司先有活力充沛鬥志昂然的員工,這家公司其實是難以創新求勝的。
這種看法與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以寡擊眾推翻滿清過程中的信念是相當近似的,國父為什麼能完成創建民國的大業呢?因為他堅信「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的道理,只要人開始有理想,人就會有活力,而一群有活力的人凝聚起來,提升競爭力豈不是就易如反掌了嗎?
--------------------------------------------------------------------------------
註1:請參考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之全球競爭力年報(Annual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註2:請參考天下雜誌1997年5月號「什麼是競爭力?」(P50~P54)
註3:請參考天下文化出版之「競爭力手冊」
註4:請參考大塊文化出版之「十倍速時代」
註5:請參考華人戴明學院出版之「加速度組織」
註6:請參考天下文化出版之「國家競爭優勢」
Copyright 1998 Eureka Consultant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從『投資導向』邁向『創新導向』
本文刊載於『台灣電檢中心十五週年紀念特刊』 作者:張忠樸
--------------------------------------------------------------------------------
1.競爭力的危機與轉機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台灣的失業率在1996年8月創下了3.19%的新紀錄。
依據IMD的資料,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排名由1995年的全球第14名遽降至1997年的全球第23名。(註1)
這些警訊豈能讓我們不關心台灣的前途?
其實,台灣的國民所得遠高於亞洲新興四小龍及中國大陸,因此當他們侵入了我們傳統工業的領域時,我們能不讓出江山嗎?我們還有機會保持傳統的優勢嗎?
所以,競爭力下降與其說是一個壞消息,不如說是台灣必須改弦更張的另一契機。
--------------------------------------------------------------------------------
2.成功的回顧與前瞻
回顧台灣的經濟成長記錄,我們曾經有過輝煌的成功,在巔峰時刻台灣曾被譽為亞洲四小龍的龍頭,競爭力大師哈佛大學的波特教授也曾經將台灣列為投資導向階段的典範之一、這些客觀事實證明我們曾經擁有傲人的成就。
但是曾幾何時,台灣卻江河日下,造成此一逆轉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這誠然是一個見人見智的問題,但是若回到「國家競爭力」的理論架構,那我們就不難明白這是轉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是蛻變中必然伴存的脆弱。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交錯更迭其實自古難全,國家的盛衰亦然,只是以往是歸諸於無可奈何的宿命,今日則成為脈絡清晰的因果,當台灣過去20年勤奮努力邁向成功之後,台灣的國民所得與社會成本(如全民健保、環保等)也日益水漲船高,暮然回首台灣居然從外勞輸出國(如30年前往科威特及沙烏地阿拉伯)變成了眾外勞爭相嚮往的外勞輸入國,這充分說明台灣傳統的競爭優勢(人力成本低)早已在繁榮中悄然流失,如果硬要戀棧過去,那麼競爭力下降也就不足為奇了。當務之急我們就必須改弦更張,忍受陣痛積極轉型,義無反顧地揮別「投資導向」階段中我們所熟悉的玩法,而積極向「創新導向」階段銳變(註2),以便開創另一個成功的契機。
--------------------------------------------------------------------------------
3.創新的認識與準備
高國民所得國家若要和低國民所得國家在同一領域競爭,那麼必將難逃江山易手的命運,例如台灣近幾年拱手讓出一般運動鞋及大眾類成衣等的江山都是鮮明的例子,因此波特教授才指出「創新」是高國民所得國家持續繁榮的另一康莊大道。
創新的字面意義很淺顯,創新能擺脫追隨者糾纏的道理也很清楚,因此今後要靠「創新」提昇企業競爭力已經不是懂不懂的問題,而是該如何做才容易成功的課題。
要在創新之路上成功就必須要作調整與準備,1995年歐洲生產力中心羅馬會議中,即強調「競爭力是一種心態,它是在現實中持續追求不斷進步的態度,它是一種堅定的信仰,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註3),因此創新之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割捨過去成功時相沿成習的作法,毅然進行策略轉換(註4),將現有的資源重新佈局,以激發出新的使命感與營造新的經營系統,使公司有能力因應瞬息萬變的外在挑戰。
--------------------------------------------------------------------------------
4.新經營系統的構建
觀察台灣工業界過去的經營系統,不難發現它是一個以強化量產能力為中心的製造系統,以個人電腦為例,台灣過去曾經是OEM重鎮,幾乎世界各大名牌都將他們設計的產品交給台灣代工,為人作嫁的結果,台灣只賺到辛苦的代工錢,而國外廠商反而輕鬆享受到技術與行銷的誘人利潤,這種天壤之別的對比實在令人痛心。
因此有前瞻性的公司紛紛積極在策略上轉型,充實研發的人才與能力,漸漸脫離OEM的宿命進而踏入ODM的樂園,享受到發揮腦力代替勞力之後更甜美的創新利潤,譬如近年來華碩電腦就是這種ODM新贏家中的佼佼者。
由此可見台灣未來的經營体系應該轉換成以「創新」為主軸的新經營体系,一方面充分運用全球華人中充沛的科技人才,設計出領先群倫的優良產品,除了在母公司生產外,另一方面亦可充分運用亞洲其他工資低廉的國家作為OEM的後援力量,使此一新經營体系能夠幫助我們在世界上開創更強的優勢競爭地位。
--------------------------------------------------------------------------------
5.企業創新與教育訓練
既然「創新」是台灣企業今後提昇競爭力的不二法門,那麼教育訓練在創新過程中也必然將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為創新面對的是不可知的未來,並無法依恃過去成功的經驗,所以就更需要依靠有效的教育訓練來彌補對創新知易行難之間的差距。
但是若要讓教育訓練確實可以成為創新的動力,那麼教育訓練的傳統作法也必須先予創新,綜觀以往企業的教育訓練多少有重教導輕應用之沈痾,以致於教育訓練往往淪為曇花一現的熱鬧,而無法成為生生不息的回收,因此近年來許多專攻組織學習理論的專家們,莫不強調學習不是目的,行為模式與做事方法的改變才是教育訓練的真正目的。而為了讓行為與做事方法真正改變,「加速度組織」這本書的兩位作者特別強調教育訓練必須依循:
- []知識的傳遞。[/][]知識的運用。[/][]知識的領悟。[/][]知識的創新。[/]
四大流程來逐步推動展開(註5),直到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創新境界出現,教育訓練才算完成,該書作者這種全新的教育訓練觀可以圖示方式說明如下:
由此可見,在創新時代教育訓練必須先澈底改變,充分掌握「樂學?勤習?切磋?傳薪」的四大關鍵因素,先改變人的舊工作習慣,再改善人的做事品質,當人力資源改善之後,競爭力提升就自然會水到渠成了。
--------------------------------------------------------------------------------
6.自我突破再創巔峰
台灣已到了盛衰的關鍵時刻,提昇競爭力已是振衰起蔽的當務之急,但是誰才是提升競爭力的主角呢?總統嗎?行政院長嗎?經濟部長嗎?還是每家公司的董事長與總經理呢?這些都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想到的答案,但是,競爭力大師波特教授卻有與眾不同的看法,它指出「在競爭優勢中,最重要的部分並不是靜態的效率,而是企業充沛的活力」(註6),因此除非一家公司先有活力充沛鬥志昂然的員工,這家公司其實是難以創新求勝的。
這種看法與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以寡擊眾推翻滿清過程中的信念是相當近似的,國父為什麼能完成創建民國的大業呢?因為他堅信「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的道理,只要人開始有理想,人就會有活力,而一群有活力的人凝聚起來,提升競爭力豈不是就易如反掌了嗎?
--------------------------------------------------------------------------------
註1:請參考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之全球競爭力年報(Annual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註2:請參考天下雜誌1997年5月號「什麼是競爭力?」(P50~P54)
註3:請參考天下文化出版之「競爭力手冊」
註4:請參考大塊文化出版之「十倍速時代」
註5:請參考華人戴明學院出版之「加速度組織」
註6:請參考天下文化出版之「國家競爭優勢」
Copyright 1998 Eureka Consultant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7 个回复
ph (威望:2) (广东 深圳) - 充实自已,努力学习;对自已的工作,主动提出改善的...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