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不保证,降本无意义
由于效益降低,很多公司会大力倡导降本,并通过奖金发放等方式来鼓励降本。
某些工程师可能会为了降本使用便宜的原材料,或者在一些部件上进行改薄或者减少某些小的零部件等方式来降低成本,这些降本方案短期内可能不会影响产品性能,外观上也看不出来,但是长期则可能使得某些隐患逐渐暴露,造成客诉增加,。
例如某些塑料部件,原先可能使用的是百分百原米,但是为了节约成本,工程师则会采用参杂二次料。参杂了二次料成型的塑料的强度,外观相比100%原米的来说均有所降低。那如果使用过程中用户力度稍大,则可能造成塑料件断裂,直接影响产品功能,产生客诉。
又或者一些电子元器件,原先可能使用进口供应商产品,为了省钱,改成国产。虽然不是所有国产都比进口差,但一分钱一分货,特别是性能要求较高的元器件,国产的寿命较低,使用久了性能减弱,直接影响产品功能,造成客诉。
发生客诉直接倒霉的都是品管部,而提出改进方案的工程师已经拿了降本奖金、名利双收。但是参杂二次料或者偷偷换了某些东西这种事情还不能跟客户提,结果品管部客诉人员就得明知是什么问题,却只得硬着头皮编出让客户信服的理由,有时为了长期解决,可能就直接偷偷换回原来的方式。
这种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降本方案除了提出方案的工程师收益,没有任何好处。首先:公司出了降本奖金,还没怎么省钱呢,公司产品在客户心目中信誉直接降低了,长远看非常不值;其次:客诉退回的产品有些甚至无法维修,直接造成损失,后续订单量可能因此牵连;还有就是增加了品管人员的工作量,而这些是本不应该发生的。
公司这种通过降本求生存的意愿本没有错。错在工程师对方案验证不足,不负责任。而后续一般又不会追究工程师的责任,因为公司认为他本身是为公司利益着想,可能只是偶然造成的客诉。如果从上级到下级都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利,不考虑产品在客户心目中的质量信誉,那么市场只会被越做越死。
个人认为,可以提降本方案,但如果质量出了问题,根据情况适当追究工程师责任,至少不能让工程师完全无责,这样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警示工程师不管如何降低成本,质量都是首先考虑的。否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某些工程师可能会为了降本使用便宜的原材料,或者在一些部件上进行改薄或者减少某些小的零部件等方式来降低成本,这些降本方案短期内可能不会影响产品性能,外观上也看不出来,但是长期则可能使得某些隐患逐渐暴露,造成客诉增加,。
例如某些塑料部件,原先可能使用的是百分百原米,但是为了节约成本,工程师则会采用参杂二次料。参杂了二次料成型的塑料的强度,外观相比100%原米的来说均有所降低。那如果使用过程中用户力度稍大,则可能造成塑料件断裂,直接影响产品功能,产生客诉。
又或者一些电子元器件,原先可能使用进口供应商产品,为了省钱,改成国产。虽然不是所有国产都比进口差,但一分钱一分货,特别是性能要求较高的元器件,国产的寿命较低,使用久了性能减弱,直接影响产品功能,造成客诉。
发生客诉直接倒霉的都是品管部,而提出改进方案的工程师已经拿了降本奖金、名利双收。但是参杂二次料或者偷偷换了某些东西这种事情还不能跟客户提,结果品管部客诉人员就得明知是什么问题,却只得硬着头皮编出让客户信服的理由,有时为了长期解决,可能就直接偷偷换回原来的方式。
这种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降本方案除了提出方案的工程师收益,没有任何好处。首先:公司出了降本奖金,还没怎么省钱呢,公司产品在客户心目中信誉直接降低了,长远看非常不值;其次:客诉退回的产品有些甚至无法维修,直接造成损失,后续订单量可能因此牵连;还有就是增加了品管人员的工作量,而这些是本不应该发生的。
公司这种通过降本求生存的意愿本没有错。错在工程师对方案验证不足,不负责任。而后续一般又不会追究工程师的责任,因为公司认为他本身是为公司利益着想,可能只是偶然造成的客诉。如果从上级到下级都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利,不考虑产品在客户心目中的质量信誉,那么市场只会被越做越死。
个人认为,可以提降本方案,但如果质量出了问题,根据情况适当追究工程师责任,至少不能让工程师完全无责,这样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警示工程师不管如何降低成本,质量都是首先考虑的。否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2 个回复
luckyxin (威望:0) (福建 厦门) 电子制造 工程师
赞同来自:
原材料这个是举个例子,因为参杂二次料并没有改变原材料,但是性能却会差一些,这种是根本不会向客人报备的,除非是关键元器件。
另外,有些领导为了突出其在位期间省了多少钱,是会拍脑袋决定的。这种情况基本也没有品管赶干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