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浅谈质量工作的几种现象(本人单位的实际现象)

1 花钱买证,找人通过认证,不必自己来做这个事。
存在问题:
a) 找来的人不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通常是照搬标准或参考其他公司的体系文件来编写,不符合公司的实情,这样的体系文件在在运行时经常出现问题。出现问题不知道找谁反映、不知道如何处理、不知道怎么传递,最终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工作相互推诿,矛盾不断产生。
2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是提供给甲方的,对我们的工作没有用。
产生的原因:
a) 对什么是质量管理体系不了解;
b) 不了解我们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目的,我们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两个目的:一是,与其他公司包括顾客在质量管理方面接轨,大家都使用统一语言来对话;二是,规范公司的管理,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
3 公司制定了很多规定都没有执行,没有必要推进质量管理体系。
造成的原因:
a)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把手工程”,公司有“一把手”、板块有“一把手”、部门有“一把手”、班组有“一把手”,我们每个人又是自己的“一把手”。试想一下,我们这些“一把手”是否执行了规定要求?执行了多少?如果我们每个“一把手”都在执行规定,我们规定的执行率就会上升;
b) 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排在第二的是“领导作用”,第三是“全员参与”。我们每个“一把手”都回头看看,自己的执行率是多少?我们既是规定的制定者,又是规定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规定的破坏者。
4 质量工作如同雷锋精神“三月里来,四月走”,审核来了,找人应付一下,人走了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必大动干戈,随便整一下就行了。
反思:
有这种思想的人大有人在,不是少数,甚至还是领导。但是当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也是这些人在说:为什么不制定规定?为什么不按照规定办?为什么有了规定不执行?等等。
5 理想化
误区:
a) 体系文件一建立,一切都会好起来,大家都按照体系文件去做就没有问题了。
b) 体系文件里有三个词:充分性、适宜性、有效性;这三个词反映出质量工作的艰辛与任重道远。
充分性:就是要理解标准的要求,我们所编写的体系文件要符合标准的要求,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具有一定的强迫性,标准里规定的必须执行;
适宜性:就是要把标准与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照搬别人的方式方法,要用我们自己的方法来达到标准的要求;
有效性: 就是理论是否能够指导实践,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修改完善我们的体系文件,但又不能脱离标准。
6 质量是质量部门的事和我没有关系
认识:
a) 质量需要全员参与,我们每个人、每个部门在工作传递时都在进行着质量信息的传递。质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 质量的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质量反映出入我们每个人、每个部门、乃至公司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我们每个人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编写、修改、贯标、执行,可以规范我们的工作行为,统一我们的工作思路,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增强公司的竞争力。虽然在短期内看不出效果,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突破、有改变,这是于公于私都有益的,要珍惜!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yijiayige (威望:636) (江苏 苏州) 机械制造 经理 - 工作经验超过15年,熟悉绝大多数质量相关管理和技...

赞同来自:

每个公司都有其固有的文化,与是否有质量体系文件或者有什么质量体系文件无关;
由此我们常常发现,每个公司都有一套适合自己公司的管理规则“一把手负责制”,让人诧异的是,这样的规则更能让公司走向极大成功。

那么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呢?是不是质量管理体系不适合中国这个土壤呢?

我们需要从质量管理体系这个东东起源的土壤说起,涉及到社会形态、人文环境、生存空间……以及最后最重要的“利益保障”。
以下空白,给各位思维发挥空间……

3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