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宋彦祥先生错在哪里

宋彦祥先生错在哪里
宋先生经过3年多的潜心研究,终于提出了自己一套独到的见解,并大胆向传统理论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对于宋先生这种认真研究、独立思考的精神,国人无不敬佩之至。我们面临经济腾飞的发展重任,必须具有宋先生这种创新精神才能有所贡献。在此,再次向宋先生表示衷心的敬意。
独立思考中,免不了会有疏漏之处。我强烈支持宋先生的钻研精神,但在他的基本观点上不能苟同。原来6sigms理论中对于不良品率的计算以及Cpk概念上基本上没有错,是宋先生搞错了。本人材疏学浅,又正在做研究生毕业论文之际,虽是统计学专业的,但对于工程方面了解甚少,难免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宋先生身经百战,根本不把网上的辩论放在眼里,一直以为参加讨论只会浪费时间。但事实上,网友的一些见解,特别是一些专家的见解已使讨论逐渐深化了。本人这次的一些看法可能是最直接和最激烈的批评,不当之处请不客气的指正,本人无胜欢迎。

1. Cpk作为工序能力指数没有错。
任何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提出的,Cpk当然也不例外。它的定义中保证了它比Cp要小,而且当均值无偏移时,Cpk=Cp;当偏移越大时,二者相差越大。有这些性质,这个定义就足够好了,它可以在改进过程时起到重要作用:当Cp及Cpk都较小时,改进应集中在降低Sigma上;当 Cp尚可,Cpk小很多时,改进应集中在移动过程中心到目标值上。
当均值等于USL 或LSL时,Cpk=0。这没任何不对之处。谁人规定当Cpk为0时就“应该”或“必然”有合格率为0呢?Cpk明明并不是不合格率啊!宋先生在P122上正确地推导出当Cpk=0时有稍大于 50%的不合格率,但立即判断为“不合理”,理由是他自己的一番解释:“根据过程能力指数的定义,过程指数为零,表明过程自身的加工质量满足产品技术要求的程度为零,即不会有合格品了,为什么还会有接近一半的合格品呢?”。这是他在用自己的强加于人的定义来解释别人的“不合理”。其实他的解释根本是不对的。
与此相同的部分是对于K的解释。本来K是作为“偏离”状况的度量,规定它只是在0 <= K <= 1时有意义, K=1表示偏离已到达极限(即均值等于USL 或LSL情况),非要说K>1时如何不合理,已经毫无意义了。对于此种类型的限定,即在定义中约定范围的情形,在别处也很常见。就拿宋先生独创的Cpkr(见书上Cpkr=(1-K/2)Cp)来说,如果K>2怎么办?不是同样的”不合理”吗?宋先生真的是”半K笑全K”,与”五十步笑百步”有异曲同工之妙。宋先生在自己的书133页上,图6-6中,指责原Cpk公式出现“荒诞的负值”,其实宋先生不敢把自己的Cpkr线再延长一点点,即如果容许K>2, 这时候,它也会出现“荒诞的负值”的.

从逻辑上讲,任何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某种定义, 别人只有权评论此定义”好”与”不好”, 是无资格谈论”错误”或是”无错误”的。

2。 6sigma水平下的不良品率为 3.4ppm,没有错。
明明证明这件事并非难事, 宋先生在第156页也正确的给出了证明。那么为什么宋先生要反驳自己的正确观点呢?宋先生的主要错误是对偏移的理解错了。
如果一个过程是稳定的,那么它的均值应维持不变,标准差也维持不变。这时候,宋先生允许均值有偏移,而且说它在正负两侧不超过1.5Sigma范围内。但这里宋先生没有搞清楚这样一件事:这个偏移一定是个固定值而不是随机变量。正偏移不超过1.5Sigma,负偏移不超过1.5Sigma,二者只能居其一,而不可能同时存在(如果两者同时存在,那么过程均值就在摆动,过程就不稳定了),因此这时的不良品只能出现在某一侧(另侧可忽略不计),而不可能同时发生在两侧。因而,不良品率仍然只是3.4ppm。 原来的全部公式都是对的,就象宋先生自己在156页已经再次确认的那样,根本没有任何错误。
宋先生自己把概念搞糊涂了,因此时而正确,时而又反驳了自己。而反驳的部分是错误的。他的基本结论是不成立的。
不当之处,静候批评指正。
Student Xuling0688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smtfan (威望:1)

赞同来自:

大家都没错,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吐为快。
你可以发表你的见解,但你不应先下结论说是他的错。对与不对有旁观者说。

2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xuling0688
xuling0688

Student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