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产人往来熊市与牛市之间
一 来来往往
胡文魄急流勇退。
2005年4月,胡文魄辞职,离开干了9年的上海万科。“我给自己留下的时间是到今年底,如果今年底前还不能有所成就,那我就再找家公司打工。”胡所言的最后期限是留给自己创业的时间表,“上海的市场已经很成熟了,市场分工也已经很专业、很细化,所以我可能去外地,主要是在长三角地区寻找机会。”而对于行业,他说还是会选择做自己的本行:地产销售代理或者是地产项目中介,后者主要是帮助别人寻找合适的地产项目、进行项目评估等。
此前,胡从最初的万科城市花园销售主管,先后升任上海万科项目部经理、市场营销总监。
1996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胡进入上海万科,主要的缘由是其北大的校友林少洲的力邀加盟。此后,虽然林少洲离开了万科,并在京创办了自己的北京厚土机构,但胡一直坚持留在了万科,并且一做就是9年,和房地产业结下不解之缘,北大哲学系出身的他现在也已成为地产业的一名精英。
也有坚持留下的,上海绿地集团的陆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从1995年加入绿地,陆在这家企业待了10年,他自己也从最初的楼盘销售升至如今的集团副总裁。按他自己的回忆,“每过半年一年就会有一次升迁。”关键的职位有市场营销部副总、市场营销部总经理、总裁助理。
从最初的陆先生一个人包揽一个项目的全部,包括项目前期谈判、项目评估、策划到最后的销售、办出小产证为止,全程跟踪,进行粗放型作业,到后来的市场部7个人管6个项目,发展到今天的以此部门为基础,分化成四个专业部门:项目研发部、市场营销部、商业地产事业部、客户服务中心,陆先生还亲身体验了上海地产业从粗放走向精耕细作的10年全景。
二 难关
“99年之前在上海卖房子太难了,尤其是96、97、98、99这四年,那时完全是一个买方市场,我们是想尽各种招数,包括进行最早期的客户调查,了解客户最喜欢的户型、朝向、立面等等。”据胡文魄介绍,那个时候,万科上海公司不仅组织看房专车,同时还需要推出看房送礼物,诸如雨伞、记事本等等。打折就更是司空见惯,九折、八折,最为甚者,推出外销房、侨汇房五折、四折。
即便如此,受大环境影响,那时万科上海的楼盘签约率还是很低,并且房价涨到4100元/平方米就卖不动了。“那时候,万科每年售房面积不足5万,主要是自住客户,以炒股票赚了钱的上海人、做各种生意的外地人、去日本打工回来的上海人这三类为主。”而到2003年,万科上海全年销售房屋面积已经达到20万平方米,最高售价也超过了1万元/平方米。2004年,这一数据仍维持在18万平方米的高位。如今新开盘的精装修房朗润园售价已高达12000元/平方米,这一项目同样位于上海万科的老根据地闽行区。
“99年11月,中房上海指数住宅部分跌到了最低谷。”胡文魄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颇多感伤。首个大型住宅楼盘万科城市花园靠近上海虹桥机场,所以那时候,“本来看房者就不多,但每3个人中就会有1位因这一缘故,而放弃签约。”
而那时候因为银行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少,万科为此还推出了“双按揭”业务:即银行贷五成,开发商提供两到三成按揭。
这一时段绿地集团参与了上海大批量的旧区改造项目(主要如365工程),“97年之前大量的物业主要是售给政府、企业,用于团购,个人购买者很少,占到我们的商品房成交额的不足10%。”陆先生回忆说。“98、99年自住者开始增多,45岁以上的消费者做为主流。”
而在付款方式上,“要么是分期付款,购房时交一部分,交房时付足全款;要么就是一次性付款。”后来开始有最高10万元的公积金贷款额度,陆透露说:“但绿地每年底还需要向建行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公积金额度、指标,希望他们能给绿地多一些,方便我们的客户。”
三 黄金时代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话一点不假。
从2000年开始,在上海市政府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上海房地产市场逐步恢复升温。这些政策包括契税减半(从3%减到1.5%,最低时降到0.75%)、取消福利分房、买房退税、售后公房可上市交易、外地人买房申办蓝印户口、市区启动大面积的旧区改造、加快市郊规划等。“正是上海市政府的这一系列市场化的手段,启动并激活了上海房地产市场。”胡和陆都坚持认为。
2003年,上海房地产市场进入高速猛涨期,持续年涨幅超过20%。市中心房屋均价从不足7000元,涨到了如今的18000元;而外环线以外的房屋均价则从不足2000元涨到了如今的近7000元。全市全年房屋销售面积的统计数字更为惊人:如今,上海房地产市场每年能完成3000万平方米的销量,这一数字是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市场年销售量的总和。
“我们见证了上海地产市场从火爆走向低迷,也再度见证了从低迷快速成长到顶峰的全过程。” 99年过后,胡文魄和陆先生这批早期进入的从业者开始愉悦体验黄金时代:卖房也不用绞尽脑汁想策划方案了、按揭也能顺利实施了,“只要是房子,就能卖掉。”现在,职业经理人们都在想的是:卖掉第一批几十套后,第二批该何时推出?售价该调高多少呢?
究其原因,胡认为是市场需求的被激发。“02、03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上海,包括台湾人、香港人、海外人士、外地精英等,大量人口的需求被释放,加之上海城市本身的文化积淀,这些都会体现在房地产市场上。上海成为全国容量最大的市场,大量的投资者、投机者也都相继涌入。”
房子好卖了,但地块却难拿了。
2002年上半年上海开始实行土地招投标,改变原来的协议土地出让的方式。
虽然陆先生认为根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变,“原来是公司和政府一家谈,现在只是很多人一起谈判博弈。”多年以来,绿地集团主要以参与上海市政府推出的旧区改造项目,来获取新的项目,“我们原来常用的做法是,拿公司在青浦等郊区的房子置换,作为安置房提供给市民,以此参与大量市区老棚户区的改造工程。”
但万科的胡文魄却认为难度大了很多。“从2001年开始,大量外地外行的企业,涌入上海房地产市场,他们拿地的方式是掠夺性的,很多时候就不考虑价格。我们在拿地过程中碰到很多这样的企业,直接告诉区政府,反正就是比万科的出价要高。”
从1999年到2003年,在项目部工作的5年时间中,胡自己说平均每3天就要看一个新项目,每年在上海看近100个项目,“5年间共看过谈过400-500个项目,其中,深度接触谈判的也不下100个,”这其中包括,世茂滨江花园地块、徐家汇弘基休闲广场地块、徐家汇天平路中央绿地、浦东联洋社区地块、北外滩虹口区某地块等等,“地块的来源有三种:中介找上门的、地区政府推荐的和我们自己找的”,但最后真正谈成的,仅有宝山、浦东的三个项目,万科一直期望在上海市中心建立一高层标志性建筑的夙愿,也未能成行,这也成为胡本人最大的遗憾。
过高的地价也间接地推动了如今房价的快速上涨。“因为房价不是按成本来定的,而是按市场供需的信号来定的,既然现在高价拿地的企业认为未来这个价格能卖掉有需求,那如今正在售房的企业自然会抬高房屋的定价,高位出售。”究其根本原因,是高地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定高房价的参照系。
时间推到今日,虽然他们都认为上海房地产市场确实存在问题,但仍然坚信,通过及时的调控,这个市场会继续好下去的。
胡文魄急流勇退。
2005年4月,胡文魄辞职,离开干了9年的上海万科。“我给自己留下的时间是到今年底,如果今年底前还不能有所成就,那我就再找家公司打工。”胡所言的最后期限是留给自己创业的时间表,“上海的市场已经很成熟了,市场分工也已经很专业、很细化,所以我可能去外地,主要是在长三角地区寻找机会。”而对于行业,他说还是会选择做自己的本行:地产销售代理或者是地产项目中介,后者主要是帮助别人寻找合适的地产项目、进行项目评估等。
此前,胡从最初的万科城市花园销售主管,先后升任上海万科项目部经理、市场营销总监。
1996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胡进入上海万科,主要的缘由是其北大的校友林少洲的力邀加盟。此后,虽然林少洲离开了万科,并在京创办了自己的北京厚土机构,但胡一直坚持留在了万科,并且一做就是9年,和房地产业结下不解之缘,北大哲学系出身的他现在也已成为地产业的一名精英。
也有坚持留下的,上海绿地集团的陆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从1995年加入绿地,陆在这家企业待了10年,他自己也从最初的楼盘销售升至如今的集团副总裁。按他自己的回忆,“每过半年一年就会有一次升迁。”关键的职位有市场营销部副总、市场营销部总经理、总裁助理。
从最初的陆先生一个人包揽一个项目的全部,包括项目前期谈判、项目评估、策划到最后的销售、办出小产证为止,全程跟踪,进行粗放型作业,到后来的市场部7个人管6个项目,发展到今天的以此部门为基础,分化成四个专业部门:项目研发部、市场营销部、商业地产事业部、客户服务中心,陆先生还亲身体验了上海地产业从粗放走向精耕细作的10年全景。
二 难关
“99年之前在上海卖房子太难了,尤其是96、97、98、99这四年,那时完全是一个买方市场,我们是想尽各种招数,包括进行最早期的客户调查,了解客户最喜欢的户型、朝向、立面等等。”据胡文魄介绍,那个时候,万科上海公司不仅组织看房专车,同时还需要推出看房送礼物,诸如雨伞、记事本等等。打折就更是司空见惯,九折、八折,最为甚者,推出外销房、侨汇房五折、四折。
即便如此,受大环境影响,那时万科上海的楼盘签约率还是很低,并且房价涨到4100元/平方米就卖不动了。“那时候,万科每年售房面积不足5万,主要是自住客户,以炒股票赚了钱的上海人、做各种生意的外地人、去日本打工回来的上海人这三类为主。”而到2003年,万科上海全年销售房屋面积已经达到20万平方米,最高售价也超过了1万元/平方米。2004年,这一数据仍维持在18万平方米的高位。如今新开盘的精装修房朗润园售价已高达12000元/平方米,这一项目同样位于上海万科的老根据地闽行区。
“99年11月,中房上海指数住宅部分跌到了最低谷。”胡文魄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颇多感伤。首个大型住宅楼盘万科城市花园靠近上海虹桥机场,所以那时候,“本来看房者就不多,但每3个人中就会有1位因这一缘故,而放弃签约。”
而那时候因为银行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少,万科为此还推出了“双按揭”业务:即银行贷五成,开发商提供两到三成按揭。
这一时段绿地集团参与了上海大批量的旧区改造项目(主要如365工程),“97年之前大量的物业主要是售给政府、企业,用于团购,个人购买者很少,占到我们的商品房成交额的不足10%。”陆先生回忆说。“98、99年自住者开始增多,45岁以上的消费者做为主流。”
而在付款方式上,“要么是分期付款,购房时交一部分,交房时付足全款;要么就是一次性付款。”后来开始有最高10万元的公积金贷款额度,陆透露说:“但绿地每年底还需要向建行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公积金额度、指标,希望他们能给绿地多一些,方便我们的客户。”
三 黄金时代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话一点不假。
从2000年开始,在上海市政府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上海房地产市场逐步恢复升温。这些政策包括契税减半(从3%减到1.5%,最低时降到0.75%)、取消福利分房、买房退税、售后公房可上市交易、外地人买房申办蓝印户口、市区启动大面积的旧区改造、加快市郊规划等。“正是上海市政府的这一系列市场化的手段,启动并激活了上海房地产市场。”胡和陆都坚持认为。
2003年,上海房地产市场进入高速猛涨期,持续年涨幅超过20%。市中心房屋均价从不足7000元,涨到了如今的18000元;而外环线以外的房屋均价则从不足2000元涨到了如今的近7000元。全市全年房屋销售面积的统计数字更为惊人:如今,上海房地产市场每年能完成3000万平方米的销量,这一数字是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市场年销售量的总和。
“我们见证了上海地产市场从火爆走向低迷,也再度见证了从低迷快速成长到顶峰的全过程。” 99年过后,胡文魄和陆先生这批早期进入的从业者开始愉悦体验黄金时代:卖房也不用绞尽脑汁想策划方案了、按揭也能顺利实施了,“只要是房子,就能卖掉。”现在,职业经理人们都在想的是:卖掉第一批几十套后,第二批该何时推出?售价该调高多少呢?
究其原因,胡认为是市场需求的被激发。“02、03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上海,包括台湾人、香港人、海外人士、外地精英等,大量人口的需求被释放,加之上海城市本身的文化积淀,这些都会体现在房地产市场上。上海成为全国容量最大的市场,大量的投资者、投机者也都相继涌入。”
房子好卖了,但地块却难拿了。
2002年上半年上海开始实行土地招投标,改变原来的协议土地出让的方式。
虽然陆先生认为根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变,“原来是公司和政府一家谈,现在只是很多人一起谈判博弈。”多年以来,绿地集团主要以参与上海市政府推出的旧区改造项目,来获取新的项目,“我们原来常用的做法是,拿公司在青浦等郊区的房子置换,作为安置房提供给市民,以此参与大量市区老棚户区的改造工程。”
但万科的胡文魄却认为难度大了很多。“从2001年开始,大量外地外行的企业,涌入上海房地产市场,他们拿地的方式是掠夺性的,很多时候就不考虑价格。我们在拿地过程中碰到很多这样的企业,直接告诉区政府,反正就是比万科的出价要高。”
从1999年到2003年,在项目部工作的5年时间中,胡自己说平均每3天就要看一个新项目,每年在上海看近100个项目,“5年间共看过谈过400-500个项目,其中,深度接触谈判的也不下100个,”这其中包括,世茂滨江花园地块、徐家汇弘基休闲广场地块、徐家汇天平路中央绿地、浦东联洋社区地块、北外滩虹口区某地块等等,“地块的来源有三种:中介找上门的、地区政府推荐的和我们自己找的”,但最后真正谈成的,仅有宝山、浦东的三个项目,万科一直期望在上海市中心建立一高层标志性建筑的夙愿,也未能成行,这也成为胡本人最大的遗憾。
过高的地价也间接地推动了如今房价的快速上涨。“因为房价不是按成本来定的,而是按市场供需的信号来定的,既然现在高价拿地的企业认为未来这个价格能卖掉有需求,那如今正在售房的企业自然会抬高房屋的定价,高位出售。”究其根本原因,是高地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定高房价的参照系。
时间推到今日,虽然他们都认为上海房地产市场确实存在问题,但仍然坚信,通过及时的调控,这个市场会继续好下去的。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 个回复
龙在海角 (威望:9) (江苏 常州) 石油化工 技术员 - 压敏胶
赞同来自:
的确如此!!!!
不知道希望是熊市的多还是牛市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