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Cpk理论的理解及实际运用的探讨
引子:在我们这个公司的质量部门一直以来都是利用不知是某年前某人设计的在Excel中利用公式自动计算Cpk的方法——公式和具体的计算方法在此不表。关键是数据
做法:收集30个(是个不是组)数据输入就会自动算出Cpk值。我本人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很多人如此用来很多年。我不敢随便质疑,所以来此请教:
做法:收集30个(是个不是组)数据输入就会自动算出Cpk值。我本人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很多人如此用来很多年。我不敢随便质疑,所以来此请教:
- SPC是做Cpk的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没有SPC的过程控制得来的数据是否可以作为计算Cpk的原始数据(不影响准确度)?
- 计算Cpk的最小样本数据量在实际运用中到底能min.到什么程度?20组X4,还是单单30个数据也是可以的(Cpk的计算方法改良,变易了吗)?
- 实际运用中有多少企业是同我们的做法相同或类似的?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2 个回复
zhuabin123 (威望:48) (重庆 重庆) 机械制造 员工 - 质量管理
赞同来自:
2、在计算CPK和PPK时,30个数据是最小的数量,所有至少需要30个。子组大小是根据你的生产量决定的。但如果你是连续的收集30件产品数据,那么你是初始能力研究,只能看PPK值,CPK值只能做参考。
3、现在都用minitab软件了,所以以前的老EXCEL版本都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