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朝阳还是夕阳?质量管理界的“爸爸去哪里了”?
我腊月二十九去了趟王府井图书大厦,大年初四陪朋友逛天安门顺便去趟西单图书大厦也逛了逛。
一方面带着儿子去买点儿书,这是几年来的常态。顺道也看看那里是不是都把我的近作《创造价值的质量管理》也摆上了书架。
当然,我也会浏览一下最近出版的其他新书。个人认为,逛书店比调换电视频道所得到的信息量大许多许多,投入产出比也不用多说。
并且,逛书店的收获很多知识和信息是可以储存在脑海里面的,而好些电视节目是即时性,娱乐性......
回到主题来,这两次我最大的感受是,至少在这段时间关心质量管理的朋友们都不知去哪里了,也许转到“爸爸去哪里了”,所以都
陪着孩子们逛儿童图书了。在王府井书店,我在那里浏览质量管理(包括六西格玛)的书籍两小时,没有一个同行过来;而在西单图书大厦
一个多小时也没有一位同行。相反,儿童图书区域是人山人海,不仅有“质量管理”的爸爸,也有妈妈,甚至“质量管理”的爷爷奶奶们......
所以,我进而感叹,难道质量管理是夕阳产业,如何才能变成朝阳产业呢?
在此,也顺便想了想今年我也许会在公司写一篇文章,呼吁大家在工作中也要常读书,常学习,不要被游戏、电视和手机给绑住了。
因为我想几乎每个当家长的都在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多读书,但是我们自己读了多少呢?其实工作之后的读书是最不会亏本的,因为我们知道要点儿什么,
也大概知道书的好坏,所以花几十块钱买的书如果比性价比的话,我认为比吃顿肉强(通常是吃得过剩),比堆满了衣柜的占满了地方的衣服强(通常是买得太多),
比打出租车或者开车所花的钱强(通常是锻炼少)...
我2014年已经给自己列好了读书清单,我自己取名为“读南怀瑾国学年”,差不多有二十来本吧,但都是经典。当然这是主线,同时也顺便涉猎其他少量书籍。
我因为明年就到了不惑之年,所以对于专业上(偶尔读点跨专业)的书籍前些年读了不少,现在每年少量读一点儿新的就可以了,至少保持与时俱进。
现在到了修身养性悟道的岁月了,所以重点有点儿不同。
朋友们,你们2014年如何计划?我想搞质量管理的,应该要读点儿什么。其实,搞质量管理的人需要知识,我们质量行业也辈出大师啊,比如戴明啊、朱兰啊、
克劳士比啊、田口啊等等,我暂且不评他们,但至少他们都是思想界的高人。我特别赞同戴明提出的渊博的四大知识体系即:系统的理论; 变异的理论; 知识的理论和
心理的理论。试想,如果没有知识,何谈其他。当然知识不仅来自于书本,更重要的来自于思考和实践。
好了,我在这里不想写长篇大论,暂且随想到这里与大家分享。在这春节的节庆里,也是立春的日子里,祝大家新春大吉,幸福安康!
也祝6sq网站越办越红火,为质量界的朋友们搭桥牵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零一四年正月初五 郭彬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在中国的春节期间只有交通、娱乐、旅游等有限行业是“朝阳产业”了,其他都是“夕阳产业”。。。。。质量管理和是否是夕阳产业没有多大的关系,楼主的标题挺有唬头的。
读书,确实是我们国人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但从国人的行为来看,确是土豪、暴发户,与文化没有半点联系。。。。。在国内,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楼主的读书清单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建议楼主开个帖子,晒晒近两年的读书计划和图书清单,将会影响一大批志同道合人士,传递正能量,唤醒、培养国人的读书习惯。。。。。。
个人认为,质量管理本身就是管理的一个分支,也会随着管理的飞速发展飞速发展。无论怎么发展,人,依旧是第一要素,只要有人,就有管理,所以质量管理不会是夕阳产业。但质量管理在国内的地位,依旧不高,依旧不稳,没有在应有的地位上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质量的态度和他们本身质量知识(或称常识)的丰富程度是一个关键相关项。而在国内针对公司高层的质量培训少之又少,当然也许这类培训根本没有市场。而潜在原因是中国还没有享誉世界的质量大师,或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质量领袖。。。。。。。而相关质量协会的运作还是不成熟或是初阶,没有太大或惊人的成果输出。。。。。6SQ是一个亮点和质量人的温床,已经孕育了很多优秀的潜在的质量领袖(未来的质量大师),应该说他们已在成功的路上,楼主是其中一代表,希望楼主能发挥榜样作用,多参与到6SQ的有效建设和日常讨论中,能把那些很少露面的优秀的潜在的质量领袖吸引回来。
以上个人见解,有些班门弄斧,希望能有抛砖引玉之效。
读书,确实是我们国人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但从国人的行为来看,确是土豪、暴发户,与文化没有半点联系。。。。。在国内,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楼主的读书清单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建议楼主开个帖子,晒晒近两年的读书计划和图书清单,将会影响一大批志同道合人士,传递正能量,唤醒、培养国人的读书习惯。。。。。。
个人认为,质量管理本身就是管理的一个分支,也会随着管理的飞速发展飞速发展。无论怎么发展,人,依旧是第一要素,只要有人,就有管理,所以质量管理不会是夕阳产业。但质量管理在国内的地位,依旧不高,依旧不稳,没有在应有的地位上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质量的态度和他们本身质量知识(或称常识)的丰富程度是一个关键相关项。而在国内针对公司高层的质量培训少之又少,当然也许这类培训根本没有市场。而潜在原因是中国还没有享誉世界的质量大师,或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质量领袖。。。。。。。而相关质量协会的运作还是不成熟或是初阶,没有太大或惊人的成果输出。。。。。6SQ是一个亮点和质量人的温床,已经孕育了很多优秀的潜在的质量领袖(未来的质量大师),应该说他们已在成功的路上,楼主是其中一代表,希望楼主能发挥榜样作用,多参与到6SQ的有效建设和日常讨论中,能把那些很少露面的优秀的潜在的质量领袖吸引回来。
以上个人见解,有些班门弄斧,希望能有抛砖引玉之效。
brettgb • 2014-02-06 18:30
标题有点比喻,朝阳喻儿童读书行业或者儿童们,夕阳喻质量管理图书或者工作者:)当然也有那么点唬头。
质量管理既不是朝阳,也不是夕阳,不温不火的,搞得质量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有那么点儿郁闷。这个不仅仅是靠质量界有没有大师决定的。比如,中国你说有几个在市场或者销售方面出名的大师,但他们只要有业绩那是很风光的。
好了,这个话题有点儿大,暂且不多说。分享我这几年的读书情况吧。通常,我什么书都读,但前几年是以专业书为主,所以几乎质量界(六西格玛)大师的或者不是大师的书都读,有的买来读,有的借来读,有的在书店读。后来开始读管理学大师们的书,读某些著名公司的管理类书,读历史,读精益管理,最近几年开始读点儿国学,不一而足。
我认为读书还是有必要的,因为一个人的经历毕竟有限,但读书可以大大扩宽你的视野和经验。并且我还是坚持,读书是一个社会人投入产出比靠前的活动,值...
openrange • 2014-03-17 10:56
质量管理被看做是一种工具,而非(质量管理)精神。工具只能用来拆墙或堵枪眼,而精神可以决定事物的发展。 中国特色是不能容忍质量管理精神占据领导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