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传说】论标准答案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告诉我:“文学即人学。”
这在当时可能只是他一句无心的话,或者是若干句谆谆教诲中并不出众的那一句。
然而,这句话对我人生观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我现在认为,质量,管理,亦人学。人学或许是句百搭的话,毕竟现在我们还没有发展到什么事物可以脱离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地步。
我在初踏入职场时顽固地认为,自动化和标准化从某中意义上来讲是“非人性”的,是去人化的。因此对所谓的“防呆法”的那种剥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嗤之以鼻;对于流程、作业指导书之类的东西,定义为“笨蛋才需要看的东西”。就连在管理上人对人进行的基础概念培训,也斥之为“一个蠢货通过教育几个蠢货来显得这事情很难”。
如今我尚未完全改变以上观点,只不过已经不那么偏激。随着自己的职位在工作中的不断变更,以及对质量这一行业的思考,虽说现代质量管理的基础是财务和统计,但将来的发展发向,很可能是基于数理基础上向社会学发展。
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科学气质是迥然于以数学为代表的传统科学的。后者基于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前者显得那么的主观,那么的经验。而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从历史当中唯一能学到的就是从历史当中什么也学不到。”
然而,即便如此,社会学毕竟还算一门科学。
在这之前我对于某大学赋予李嘉诚社会学荣誉博士之类的头衔还深感滑稽,认为这是学术向世俗物质妥协的产物;然而随着我管理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团队,掌握越来越多的资源,决定越来越多的命运的时候,我有一天突然感觉到:李嘉诚凭其成就拿个社会学博士也是相当之有道理的。
于是我就开始教育我团队里的那些管理者,告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享有的权力是“统治”而不是“管理”,并且尽其所有地调动我的力量和资源确保他们在各自的部门中牢牢地掌握统治权。
我公开告知评价他们成败的办法和各种细节——并不仅仅是结果,告知他们工作和金钱并不是他们自我实现的全部。
我告知他们的统治都是有保质期的,唯有在不断的内审中持续地保持相互的信任,他们的统治才能延续。
我告知他们我不再喜欢听到所谓的标准答案,关于“事实真理”的争论。对企业来说,什么是真理并不重要,团队的协同执行并且共同对一个预期中的,确定的结果负责,才是我要的东西。
然而总有那么些人,说直白些,就是那些刚从工程师升到经理岗位,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缺又缺乏审慎自省的家伙。尤其以用跳槽来实现职位变更的那类人表现得极为突出。
他们顽固坚持自己在上一家公司的“标准答案”,在遇上挫折和打击之后,心中潜藏着的辩论灵魂强势复苏,他们疯狂寻找证明自己的“标准答案”的依据,有时也上6sq来吐槽或者寻求“理论上”的支援,他们唾沫飞溅、妙语如珠;他们通过辩论和各种手段花费公司资源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敌”和“辩友”;他们将公司折腾地奄奄一息,来证明一个可能我不太关心的结果——我还得感谢他们对于公司的热诚与付出,称赞他们的敬业与专业。
这就是工程师这样的技术职和经理这样的管理职的鸿沟所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何在当前的国内,我们像样的管理者那么少;为何搞什么ISO、5S都像上世纪60、70年代的运动;为何我们严重依赖权威但又漠视传统。这不就是那些喜欢把知识当作“标准答案”来灌输的某些“灰常专业灰常娴熟的”机构导致的结果吗?
然后我把我以上的思考结果告诉了我的一个下属,那孩子之后在回答我的问题之后的模板就变成了这样:
首先把紧绷的表情放松,然后以非常缓慢的语速极其淡定地告诉我:“其实,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思考……”
换来的是我的一个爆栗以及布满青筋狰狞的面孔:“我不需要你这样的‘标准答案’!”
这在当时可能只是他一句无心的话,或者是若干句谆谆教诲中并不出众的那一句。
然而,这句话对我人生观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我现在认为,质量,管理,亦人学。人学或许是句百搭的话,毕竟现在我们还没有发展到什么事物可以脱离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地步。
我在初踏入职场时顽固地认为,自动化和标准化从某中意义上来讲是“非人性”的,是去人化的。因此对所谓的“防呆法”的那种剥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嗤之以鼻;对于流程、作业指导书之类的东西,定义为“笨蛋才需要看的东西”。就连在管理上人对人进行的基础概念培训,也斥之为“一个蠢货通过教育几个蠢货来显得这事情很难”。
如今我尚未完全改变以上观点,只不过已经不那么偏激。随着自己的职位在工作中的不断变更,以及对质量这一行业的思考,虽说现代质量管理的基础是财务和统计,但将来的发展发向,很可能是基于数理基础上向社会学发展。
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科学气质是迥然于以数学为代表的传统科学的。后者基于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前者显得那么的主观,那么的经验。而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从历史当中唯一能学到的就是从历史当中什么也学不到。”
然而,即便如此,社会学毕竟还算一门科学。
在这之前我对于某大学赋予李嘉诚社会学荣誉博士之类的头衔还深感滑稽,认为这是学术向世俗物质妥协的产物;然而随着我管理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团队,掌握越来越多的资源,决定越来越多的命运的时候,我有一天突然感觉到:李嘉诚凭其成就拿个社会学博士也是相当之有道理的。
于是我就开始教育我团队里的那些管理者,告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享有的权力是“统治”而不是“管理”,并且尽其所有地调动我的力量和资源确保他们在各自的部门中牢牢地掌握统治权。
我公开告知评价他们成败的办法和各种细节——并不仅仅是结果,告知他们工作和金钱并不是他们自我实现的全部。
我告知他们的统治都是有保质期的,唯有在不断的内审中持续地保持相互的信任,他们的统治才能延续。
我告知他们我不再喜欢听到所谓的标准答案,关于“事实真理”的争论。对企业来说,什么是真理并不重要,团队的协同执行并且共同对一个预期中的,确定的结果负责,才是我要的东西。
然而总有那么些人,说直白些,就是那些刚从工程师升到经理岗位,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缺又缺乏审慎自省的家伙。尤其以用跳槽来实现职位变更的那类人表现得极为突出。
他们顽固坚持自己在上一家公司的“标准答案”,在遇上挫折和打击之后,心中潜藏着的辩论灵魂强势复苏,他们疯狂寻找证明自己的“标准答案”的依据,有时也上6sq来吐槽或者寻求“理论上”的支援,他们唾沫飞溅、妙语如珠;他们通过辩论和各种手段花费公司资源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敌”和“辩友”;他们将公司折腾地奄奄一息,来证明一个可能我不太关心的结果——我还得感谢他们对于公司的热诚与付出,称赞他们的敬业与专业。
这就是工程师这样的技术职和经理这样的管理职的鸿沟所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何在当前的国内,我们像样的管理者那么少;为何搞什么ISO、5S都像上世纪60、70年代的运动;为何我们严重依赖权威但又漠视传统。这不就是那些喜欢把知识当作“标准答案”来灌输的某些“灰常专业灰常娴熟的”机构导致的结果吗?
然后我把我以上的思考结果告诉了我的一个下属,那孩子之后在回答我的问题之后的模板就变成了这样:
首先把紧绷的表情放松,然后以非常缓慢的语速极其淡定地告诉我:“其实,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思考……”
换来的是我的一个爆栗以及布满青筋狰狞的面孔:“我不需要你这样的‘标准答案’!”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4 个回复
Memo6 (威望:0) (广东 深圳) 电子制造 学生 - 学习ing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