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一 固有危险的辨识
固有危险是指物质生产过程的必要条件(客观的要求)所衍生出来的危险性。它一般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使用、加工、生产出危险的物料;二是可能采用具有危险性的工艺过程;三是可能采用危险的装置、单元操作。因此,固有危险的辨识又可分为物质危险和生产过程危险两大类来加以辨识。
1. 物质危险性辨识
了解生产或使用的物料性质是危险辨识的基础。危险辨识中常用的物料性质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诱变性、致畸性、反应性、生物退化性、水毒性、环境中的持续性、气味阈值、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稳定性、燃烧性、爆炸性等。生产中的原料、材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副产品以及储存运输中的物质分别以气态、液态、固态存在,他们在不同状态下分别有对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危险危害特性,因此,了解并掌握这些物质固有的危险特性是进行危险辨识分析的基础。
物料性质一般由生产企业进行提供,产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中应可查到相关内容,行业集团或协会相关资料中也可以提供相关物料的信息。如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主要由“成分/组成信息、危险性概述、理化特性、毒理学资料、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等16项内容组成。
进行物质的危害危险性辨识与分析时,应考虑以下3个方面:
1)危险物料。危险物料主要包括原料、中间产品、产品、废物、舒服反应产品、燃烧产物等,辨识时应考虑如:哪些是剧毒物质;哪些是慢性有毒物质、致癌物质、诱导有机体突变的物质或导致胎儿畸形的物质;哪些是可燃物质;哪些是不稳定、热敏性或自燃性物质;是否形成蒸汽云;是否是监控物质(如易致毒、放射性、可生产化学武器的物质等)等问题。
危险物料的分类如下:
A 易燃/易爆物质:引燃、引爆后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的物质,由于具有迅速地释放能量的能力产生危害,或者是其爆炸或燃烧而产生的物质造成危害(如有机溶剂)。
B 有害物质:人体通过皮肤接触或吸入、咽下后,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C 刺激性物质:对皮肤及呼吸道有不良影响(如丙烯酸脂)的物质。有些人对刺激性物质反应强烈,且可引起过敏反应。
D 腐蚀性物质:用化学的方式伤害人身及材料的物质(如强酸、强碱等)。
E 有毒物质:以不同形式干扰、妨碍人体正常功能的物质,他们可能加重器官如肝、肾的负担,如氯化物溶剂、重金属等。
F 致癌、致基因突变及致畸形物质。
G 造成缺氧物质:蒸汽或其他气体,造成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减少或者阻碍人体有效地吸收氧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氰化氢等。
H 麻醉物质:如有机溶剂等,麻醉作用使大脑功能下降。
I 氧化剂:在与其他物质,尤其是易燃物质接触时导致放热反应的物质。GB13690-92《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将145种常用的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含自燃品)和遇湿易燃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品、腐蚀品等8类。
2)物料的性质。
A 物理性质,如沸点、熔点、蒸汽压。
B 剧毒物质的性质及暴露的极限,如LDLH、LD50。
C 慢性有毒物质的性质及暴露极限,如TLV、PEL。
D 反应性质,如不相容或腐蚀性物质、聚合等。
E 燃烧及爆炸性质,如闪点、自燃温度、爆炸极限等。
F 物质的反应或分解速度、热效应数据及受热分解导致压力迅速增高或分解出有毒易燃易爆物质。
3)危险物料可能导致的危险性。
A 急性中毒。
B 火灾。
C 爆炸。
D 化学性灼伤及腐蚀。
E 对人体有其他危害。
即物质危险的辨识应从其理化性、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辨识。
工作场所各种物料的容许值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对毒性物料可参考GB5044-19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二 生产过程的危险辨识
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由于装置的大型化,过程的自动化,一旦发生事故,后果相当严重。因此,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就是在过程的设计阶段就要进行危险危害性分析,并通过对设计、安装、试车、开车、运行、抢修等阶段的危险危害性,然后研究安全对策措施,这是保证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实际生产全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往往不是单一的,而且常常有多项危险相关联。因此,在进行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中,万万不能顾此失彼,遗漏隐患,而应该确定不同危险的相互关系、相关程度和危及范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辨识危险物质/能量覆盖的范围,凡是在此范围内均处于危险之中。为此对危险能量覆盖的时空范围,应在充分估计各方面因素作用的条件下,绘制出平面或空间关系图和时间区域图。其次,要辨识出危险能量的损害特性,有的只是对人员产生伤害,如窒息缺氧、毒害;有的可能对人员和财产均产生损害;有的对环境和生态条件产生长期的损害;或者是三者均有,如切尔诺核电站爆炸事故。
在进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时,应首先了解生产条件,同时必须考虑材料性质和与生产有关的条件。由于许多生产条件会产生危险或使生产过程中材料的危险性加剧,故在进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时应全面、有序地进行,并应防止出现漏项现象的发生,如水仅就其性质来说没有爆炸危险,然而如果生产条件中的温度和压力超过了水的沸点,那么水就有蒸汽爆炸的危险。因此在危险辨识时宜按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
A 厂址 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持等方面分析、辨识。
B 总平面布置 从功能分区、放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还物质设施、动力设施(如氧气站、乙炔气站、压缩空气站、锅炉房、液化石油气站等)、道路、储运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辨识。
C 道路及运输 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辨识。
D 建/构筑物 从生产厂房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辨识。
E 工艺过程 重要有以下几点:
(1)对新建、改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辨识应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
1)对设计阶段是否通过合理的设计,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的发生进行考察。例如是否采用无害化工艺技术,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并实现过程自动化等,否则就可能存在危险。
2)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对是否采取了预防性技术措施来预防或消除危险危害的发生进行考察。例如是否设置了安全阀、防爆阀/膜;是否有有效的泄压面积和可靠的防静电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漏电保护装置等。
3)当无法消除危险或危险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对是否采取了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进行考察。例如是够设置防火堤、涂防火涂料;是否是敞开或半敞开式厂房;防火间距、通风措施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等;是否以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是否采取了减振、消声和降噪措施等。
4)当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对是否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离等进行考察。如是否实行遥控,设隔离操作室、安全防护罩、防护屏,配备劳动保护用品等。
5)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对是否能通过连锁装置来终止危险危害的发生进行考查。如锅炉极低水位时停炉连锁装置和冲剪压设备光电连锁保护装置等。
6)当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对是否设置了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和声、光警示装置等进行考查。如厂内铁路或道路交叉路口、危险品库、易燃易爆物质区等。
(2)按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辨识。
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可利用各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辨识。例如原劳动部曾会同有关部委制定了冶金、电子、化工、机械、石棉、核电站等一系列安全规程、规定,如涂装作业安全、焊接与切割安全、氯乙烯安全技术规程、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等,进行辨识时应根据这些规程、规定、要求,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辨识。
І 以化工、石油化工为例,工艺过程的危险危害性辨识有以下几种情况。
a 存在不稳定物质的工艺过程,这些不稳定物质有原料、中间产物、副产物或杂质等。
b 放热的化学反应过程。
c 含有易燃物料而且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工艺过程。
d 含有易燃物料且在冷冻状态下进行的工艺过程。
e 在爆炸极范围内或接近爆炸性混合物的工艺过程。
f 有可能形成尘、雾爆炸性混合物的工艺过程。
g 有剧毒、高毒物料存在的工艺过程。
h 储有压力能量较大的工艺过程。
П 对于一般的工艺过程也可按以下原则进行工艺过程的危险危害辨识。
a 能使危险物的良好防护状态遭到破坏或者损害地工艺。
b 工艺过程参数如反应的温度、压力、浓度、流量等难以控制并可能引发事故的工艺。
c 工艺过程参数与环境参数有很大差异,系统内部或者系统与环境之间在能量的控制方面处于严重不平衡的工艺。
d 一旦脱离防护状态后的危险物会引起/极易引起大量聚集的工艺和生产环境,例如含危险气、液的排放,尘、毒严重的车间内通风不良。
e 有产生电气火花、静电危险性或者其他明火作业的工艺,或有炽热、高温熔融物的危险工艺或者生产环境。
f 能使设备可靠性降低的工艺过程,如低温、高温、振动和循环负荷疲劳影响等。
g 由于工艺布置不合理较易引发事故的工艺。
h 在危险物生产过程中有强烈机械影响如摩擦、冲击、压缩等的工艺。
I 容易产生混合危险的工艺或者有使危险物出现配伍禁忌可能性的工艺。
(3)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因素的辨识
典型的单元过程是各行业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基本过程或单元,如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硝化、电解、聚合、催化、裂化、氯化、磺化、重氮化、烷基化等;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加氢精制乙烯/氯乙烯/丙烯晴/聚氯乙烯等;电力生产的锅炉制汽系统、锅炉燃烧系统、锅炉热力系统、锅炉水处理系统、锅炉压力循环系统、汽轮机系统、发电系统等。这些单元过程的危险危害因素已经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通过查阅均能得到。这类方法可以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比较系统,避免遗漏。
单元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性是由所处理物料的危险性决定的。当处理易燃气体物料时要防止爆炸性混合物地形成。特别是负压状态下的操作,要防止混入空气而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处理易燃固体或者可燃固体时,要防止形成爆炸性粉尘混合物。当处理含有不稳定物质的物料时,要防止不稳定物质的聚集或浓缩。
下列操作单元有使不稳定物质聚集或者浓缩的可能:蒸馏、蒸发、分筛、萃取、结晶、再循环、旋转、回流、凝结、搅拌、升温等。举例如下:
a 不稳定物质减压蒸馏时,若温度超过某一极限值,有可能发生分解爆炸。
b 粉末筛分时容易产生静电,而干燥的不稳定物质的聚集使危险性增大。
c 反应物料循环再利用时,可能造成不稳定物质的聚集而使危险性增大。
d 反应液静置过程中,以不稳定物质为主的相,可能分离在上层或下层。不分层时,所含不稳定的物质也有可能在某些部位相对集中。在搅拌含有有机过氧化物等不稳定物质的反应混合物时,如果搅拌停止而处于静置状态,那么所含有的不稳定物质的溶液就黏附在壁上,若溶液蒸发,不稳定物质被浓缩,往往会成为自燃的火源。
e 在大型设备中进行反应,如果含有回流操作时,危险物质有可能在回流操作中被浓缩。
f 在不稳定物质的合成过程中,搅拌是重要因素。在采用间歇式的反应操作中,化学反应速度很快在大多数情况下,加料速度与设备冷却能力是相适应的,这时反应是一种扩散控制的平衡,应使加入的物料立即反应掉。如果搅拌能力差,反应速度慢,加进的原料过剩,造成未反应的部分积蓄在反应系统中,若再强力搅拌,所积存的物料一起反应,使系统的温度急剧上升而造成反应无法控制,导致事故的发生。
g 若使含有不稳定物质的物料升温,有可能引发突发性放热爆炸。如果在低温下将两种能发生放热反应的液体混合,然后再升温引发反应是很危险的。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johney007 (威望:0) (上海 嘉定)

赞同来自:


先下载了再说
回去再看

1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