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检的意义有这么大吗?
我们每条生产线都有做首检,但是,首检自己检了一部分项目,其余的需要送到实验室用CMM(三坐标)做。
1、假如CMM以外的自检合格,我们每条线都有首检,有时候需要在CMM排队,结果一般不会很快出来,但是CMM的结果还没有出来,线上作业员就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了,请问这样合理么?
2、我们每条线都有首检,CMM三坐标每天因为首检的事忙的不可开交。
试问,首检的目的何在?首检真有这么重大的的意义么??
求指导,谢谢。。
1、假如CMM以外的自检合格,我们每条线都有首检,有时候需要在CMM排队,结果一般不会很快出来,但是CMM的结果还没有出来,线上作业员就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了,请问这样合理么?
2、我们每条线都有首检,CMM三坐标每天因为首检的事忙的不可开交。
试问,首检的目的何在?首检真有这么重大的的意义么??
求指导,谢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alen123321 (威望:26) (广东 东莞) 电子制造 工程师 - 品质之路 路漫漫
赞同来自: 凌波微步 、tristan123 、brightzhao 、mmkkgg520 、一寸光阴一寸金 、Courage_Yan 、茉沫菇 、薛丽丽 、Lewii更多 »
楼主,从你的描述来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以下是针对该两个问题的一些个人建议,供参考:
【问题1】:部分需实验室CMM检测的首检项目耗时太长,导致检测结果还未出来之前产线已经开始批量生产
=== 分析&改善方向===
☆ 人
- 人员操作是否熟练
- 是否可以根据生产计划适当调整实验室CMM人员的作息时间
(如产线和实验室人员错开吃饭时间,实验室人员轮流下班吃饭,提高设备的使用率等)
- 人员是否充足,是否可补充
☆ 机
- 是否存在设备老化导致运行速度慢的状况
- 配套使用的设施(电脑)状态是否OK,是否定期进行维护点检(垃圾、病毒清理)
- 是否有条件增加设备机台
☆ 法
- 当前的检测方法是否可优化(如是否可以编写测试程式,点击后设备自动运行,提高效率)
这点可以与设备供应商的技术人员进行咨询
☆ 料
- 测试项是否可删减(这点可以通过收集数据来进行评估:历史测试数据 + 由于测试项不符合规格导致的产线异常数据&客诉数据等)
☆ 环
- 测试设备的软件环境是否达到优良状态
(如是否有中病毒影响设备运行速度)
【问题2】对首检的目的 & 意义 有疑惑
我想:楼主有这个疑惑,有可能是虽然一直在送首件做实验室CMM检查,但是很少发现问题,从而对耗时又无显著Performance的检查项目的存在必要性产生疑惑
如果是这样的话:
===分析 & 改善方向===
1. 分析CMM检查方法的正确性 & 有效性
2. 如果方法正确,确实又长期未发现问题,可以多收集佐证数据(历史测试数据 +由于测试项不符合规格导致的产线异常数据&客诉数据等),进而考虑:
- 适当的删减检查项
- 降低测量频率(如由原来的每条线测量 -----》降低为抽查线体进行测量)
以上两步实施后,继续跟进 测量数据 + 由于测试项不符合规格导致的产线异常数据&客诉数据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再采取对策处理。
以上,若是能对你有启发或帮助,那是最好不过了。。。。。。
【问题1】:部分需实验室CMM检测的首检项目耗时太长,导致检测结果还未出来之前产线已经开始批量生产
=== 分析&改善方向===
☆ 人
- 人员操作是否熟练
- 是否可以根据生产计划适当调整实验室CMM人员的作息时间
(如产线和实验室人员错开吃饭时间,实验室人员轮流下班吃饭,提高设备的使用率等)
- 人员是否充足,是否可补充
☆ 机
- 是否存在设备老化导致运行速度慢的状况
- 配套使用的设施(电脑)状态是否OK,是否定期进行维护点检(垃圾、病毒清理)
- 是否有条件增加设备机台
☆ 法
- 当前的检测方法是否可优化(如是否可以编写测试程式,点击后设备自动运行,提高效率)
这点可以与设备供应商的技术人员进行咨询
☆ 料
- 测试项是否可删减(这点可以通过收集数据来进行评估:历史测试数据 + 由于测试项不符合规格导致的产线异常数据&客诉数据等)
☆ 环
- 测试设备的软件环境是否达到优良状态
(如是否有中病毒影响设备运行速度)
【问题2】对首检的目的 & 意义 有疑惑
我想:楼主有这个疑惑,有可能是虽然一直在送首件做实验室CMM检查,但是很少发现问题,从而对耗时又无显著Performance的检查项目的存在必要性产生疑惑
如果是这样的话:
===分析 & 改善方向===
1. 分析CMM检查方法的正确性 & 有效性
2. 如果方法正确,确实又长期未发现问题,可以多收集佐证数据(历史测试数据 +由于测试项不符合规格导致的产线异常数据&客诉数据等),进而考虑:
- 适当的删减检查项
- 降低测量频率(如由原来的每条线测量 -----》降低为抽查线体进行测量)
以上两步实施后,继续跟进 测量数据 + 由于测试项不符合规格导致的产线异常数据&客诉数据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再采取对策处理。
以上,若是能对你有启发或帮助,那是最好不过了。。。。。。
凌波微步 • 2015-09-12 20:38
谢谢,很详细,很细心
yequ1001 • 2015-09-15 16:56
感觉你书读得太多,成书呆子了。很详细,但都没体现到重点,更对现实情况没有任何意义和帮助。我以前的公司也经常遇到楼主的这种囧境,然而考虑到成本和顾客要求,公司不会购买新设备,也不能对测量项目做任何删减,也不能怀疑CMM技术员的技术问题。然而楼主你要明白,世界上所有的问题并非只有可解决和不能解决这两种情况,还有第三种可行方案。比方说:供应商来料尺寸异常,我们除了可以判定OK接收与NG退货,还可以判定让步接收。针对楼主的实际情况,排队,肯定是必须的,生产线不能等待CMM测好了再生产,也是必须的,那怎么办呢?我们公司以前的做法:能够做量具测量的,就用量具,不能或暂没有量具的,那就边生产,边等待CMM结果,如果结果OK,万事大吉;如果结果NG,工程技术人员要进行评审,要判断这个不合格的尺寸对产品的使用有多大的影响,是完全不能用?还是可以返工继续用?还是虽然对性能可能有轻微影响,但完全不会造成顾客装配困难,影响消费者使用安全等等?如果完全不能用,那好,你有充分的理由报废之前生产的产品(组装件往往拆卸后报废,可用零件回收),很多企业领导一般能够承受也愿意承受得住这种极小概率的损失。
mmkkgg520 • 2015-09-17 11:54
同意@yequ1001 的说法,也比较可行的操作流程。
xinshu • 2015-09-18 14:34
很系统,也很全面,同意你的观点
alen123321 • 2015-09-18 15:30
@xinshu:感谢您的认可,事实上,我也只是给出我个人建议的方向,
如果有帮助,最好;没帮助,权当看过就好。
论坛本来就是大家畅所欲言的地方,也希望能和您多多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