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请大家分析一下我们调夹具后产品检测的流程是否合理

我们在调整夹具或者更换夹具的零部件后,首先做一组样件上检具检测,如果通过了检具便告知生产线继续生产,然后再把样件送往三坐标测量数据,如果尺寸没有超差,则告知线上OK了;如果尺寸有超差,则工程人员回线上继续调整夹具,然后重复以上过程。我在做的时候总觉得这样的流程有些不合理,有时候检具过了但是三坐标出现超差了,那么在三坐标结果没出来这段时间的产品岂不是属于不合格品?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自己有多胖不知道吗 (威望:6) 在校学生 -

赞同来自: 成功

我们得先明确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的关系。能够使用综合检具进行检查的特征,都是符合最大实体要求原则(M)的。最大实体要求原则应用于被测要素时,尺寸公差可以补偿形位公差,即实际尺寸偏离最大实体尺寸时,形位公差相应的也会变化。

然而,三坐标检测不会考虑形位公差的补偿。这就造成综合检具ok,三坐标某些特征的数值不ok的结果。但是,一般在量产时,考虑到停机待三坐标首检的等待浪费,原则上过检具ok就可以生产,一边生产一边等三坐标。

14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nicoXU
nicoXU

专研技术,认真质量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