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含混不清的质量要求?
含混不清的要求
乐谱公司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由几位高学历、高智商的博士后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创业成立的。在新产品开发、生产、上市做的相当迅速,这也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产品开发工程师在新产品中添加了一种化学试剂,也就是这种化学试剂使得新产品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但在研发过程中,挑选试用了好几家供应商的产品,才最终从某家供应商的好几批产品中挑出了一些能用的。经过分析,发现是这种试剂的杂质决定了产品的性能。投产时,研发部门专门为这种试剂单独制作了规格书,特别标明了试剂的杂质含量及生产厂家。
采购在与这家供应商谈合同时也特别强调了研发提出杂质含量要求。供应商则提出其质量标准来自于通用方国家标准,而且在销售给其它客户时,并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要求,采购说我们客户就是上帝呀,客户的要求为什么不能满足呢?但供应商并不买账,声称量太小,单独为你们一家改变生产工艺不值得。无论怎么要求,软硬兼施也不奏效,连多加钱都不做。没有办法,公司的决定是只能采用这家供应商的产品,采购和供应商签下了合同。
质量部在来料检验时采用的是研发给出的指标,每次到货货都有大量的不合格品产生,供应商还不接受退货,因为从他们的角度并没有不合格。这些试剂只能报废。
不合格的难题不仅出在这一个产品中,在乐谱公司开发的另一个新产品中,也常常出现质量问题,这次不是供应商不配合,而是供应商不知道怎么配合,这是一种心血管植入产品,由一些非常精密的机械加工件组成,主要原材料是进口的,世界上也只有少数一两家企业能做。配套件在国内找了一家非常不错的供应商,因为产品属于高精尖产品,虽然数量少,但供应商还是非常愿意积极参与,在产品装配过程中,还是发现有一些装上去后不合适,最终检验不过关。国外厂家来的产品是合格的,供应商的产品也是合格的,但装上去,配合在一起就不合格了,研发要求供应商再将精度提升,但问题并不能得到好转。研发分析的可能原因是:如果主件是正误差,若配合件也是正误差,则正好配上,反之亦然,但误差相反则产品就过不了最终检验。但问题是,主件的配合处位于产品的内圈,无法用仪器测量。所以这也只能是猜想,公司和国外的供应商联系,但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这给质量部的来料检验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无法检验,只能再装配时发现不行再判定供应商不合格,虽然供应商积极配合,但他们还是要求给出一个准确的指令和改进方向及措施。
其实,采购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明确:给我要求,我按要求买,签下合同,按照规格执行,市场没有不是我的责任;质量部来料检验的要求也直截了当:按照给我的标准作业指导书验收,不明确的必须搞明确之后再交给我。但领导的要求是:我们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企业,不能照搬世界大企业那种管理模式,如果什么都是确定的,就没有我们的新产品,也没有我们的市场了,这正是我们的企业特色,我们的生存之道。各个部门是一个团队,团队的意思就是合作,协同。办法总比困难多。
当然这些都是前进道路上的小问题,相信并非逾越不了的障碍。
讨论:
1. 您认同采购的观点?还是质量的观点?还是领导的观点?为什么
2. “办法总比困难多”,那您认为这这两个案子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乐谱公司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由几位高学历、高智商的博士后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创业成立的。在新产品开发、生产、上市做的相当迅速,这也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产品开发工程师在新产品中添加了一种化学试剂,也就是这种化学试剂使得新产品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但在研发过程中,挑选试用了好几家供应商的产品,才最终从某家供应商的好几批产品中挑出了一些能用的。经过分析,发现是这种试剂的杂质决定了产品的性能。投产时,研发部门专门为这种试剂单独制作了规格书,特别标明了试剂的杂质含量及生产厂家。
采购在与这家供应商谈合同时也特别强调了研发提出杂质含量要求。供应商则提出其质量标准来自于通用方国家标准,而且在销售给其它客户时,并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要求,采购说我们客户就是上帝呀,客户的要求为什么不能满足呢?但供应商并不买账,声称量太小,单独为你们一家改变生产工艺不值得。无论怎么要求,软硬兼施也不奏效,连多加钱都不做。没有办法,公司的决定是只能采用这家供应商的产品,采购和供应商签下了合同。
质量部在来料检验时采用的是研发给出的指标,每次到货货都有大量的不合格品产生,供应商还不接受退货,因为从他们的角度并没有不合格。这些试剂只能报废。
不合格的难题不仅出在这一个产品中,在乐谱公司开发的另一个新产品中,也常常出现质量问题,这次不是供应商不配合,而是供应商不知道怎么配合,这是一种心血管植入产品,由一些非常精密的机械加工件组成,主要原材料是进口的,世界上也只有少数一两家企业能做。配套件在国内找了一家非常不错的供应商,因为产品属于高精尖产品,虽然数量少,但供应商还是非常愿意积极参与,在产品装配过程中,还是发现有一些装上去后不合适,最终检验不过关。国外厂家来的产品是合格的,供应商的产品也是合格的,但装上去,配合在一起就不合格了,研发要求供应商再将精度提升,但问题并不能得到好转。研发分析的可能原因是:如果主件是正误差,若配合件也是正误差,则正好配上,反之亦然,但误差相反则产品就过不了最终检验。但问题是,主件的配合处位于产品的内圈,无法用仪器测量。所以这也只能是猜想,公司和国外的供应商联系,但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这给质量部的来料检验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无法检验,只能再装配时发现不行再判定供应商不合格,虽然供应商积极配合,但他们还是要求给出一个准确的指令和改进方向及措施。
其实,采购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明确:给我要求,我按要求买,签下合同,按照规格执行,市场没有不是我的责任;质量部来料检验的要求也直截了当:按照给我的标准作业指导书验收,不明确的必须搞明确之后再交给我。但领导的要求是:我们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企业,不能照搬世界大企业那种管理模式,如果什么都是确定的,就没有我们的新产品,也没有我们的市场了,这正是我们的企业特色,我们的生存之道。各个部门是一个团队,团队的意思就是合作,协同。办法总比困难多。
当然这些都是前进道路上的小问题,相信并非逾越不了的障碍。
讨论:
1. 您认同采购的观点?还是质量的观点?还是领导的观点?为什么
2. “办法总比困难多”,那您认为这这两个案子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8 个回复
frankeywang (威望:1607) (湖北 武汉) 电子制造 总监
赞同来自: x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