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质量管理14法在工业4.0时代的价值
现代质量管理之父 -戴明(1900~1993)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并因此享誉全球,以他名字命名的戴明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戴明博士提出了质量管理十四法并在世界范围推广,为世界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四法罗列如下:(1)确立长远目标(2)转换管理阶层的观念(3)以一次做好代替大量检验(4)持续不断地进行改善(5)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6)实施长期连续的岗位培训(7)现代督导方式(8)排除恐惧心理,加强员工沟通(9)摆脱数字配额的限制(10)打破部门间的障碍(11)避免对员工说教(12)让员工以工作为荣(13)培训、与自我改进计划(14)采取行动,完成转型
质量发展到今天,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互联网络对沟通和管理方式的极大改变,工业4.0的理念方法的提出,精益生产工具和方法的极大普及,在当今的背景下,大师的理论是否仍然有生命力,是否仍然能够成为指引我们发展的走向成功的灯塔,希望大家发表意见,讨论一下
十四法罗列如下:(1)确立长远目标(2)转换管理阶层的观念(3)以一次做好代替大量检验(4)持续不断地进行改善(5)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6)实施长期连续的岗位培训(7)现代督导方式(8)排除恐惧心理,加强员工沟通(9)摆脱数字配额的限制(10)打破部门间的障碍(11)避免对员工说教(12)让员工以工作为荣(13)培训、与自我改进计划(14)采取行动,完成转型
质量发展到今天,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互联网络对沟通和管理方式的极大改变,工业4.0的理念方法的提出,精益生产工具和方法的极大普及,在当今的背景下,大师的理论是否仍然有生命力,是否仍然能够成为指引我们发展的走向成功的灯塔,希望大家发表意见,讨论一下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这样很不好,就像中国人把孔夫子抬出来一样。
其实,人非神仙,哪能预期那么远?
比如:
1、一次做好明显不是工業4.0的选择,柔性制造的基本思維是实时调整
2、代替大量检验,显然也不是工業4.0的选择。可以预见,工業4.0会大量检验,获取质量数据,以便系统能作出更合适的响应。
3、持续改善显然也落伍了。工業4.0应该是实时响应。而改善活动,必然会与工程分離开來,直接由专门的工艺数据库开发人员来实现,而且基本上无法直接在产品和服务上體現价值。
4、培训和自我改善计划?知识、经验这些,已经是工業4.0系统的一部分。
5、其他几点,基本上是工廠制度初期现状的对策。
戴明、朱兰,比克劳士比的水平是要高一些,但他们的一些东西,主要还是工業2.0時代适用。
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是對泰勒的科學管理制度的矫正而已。
另外,很多统计技术都需要革新了。
其实,人非神仙,哪能预期那么远?
比如:
1、一次做好明显不是工業4.0的选择,柔性制造的基本思維是实时调整
2、代替大量检验,显然也不是工業4.0的选择。可以预见,工業4.0会大量检验,获取质量数据,以便系统能作出更合适的响应。
3、持续改善显然也落伍了。工業4.0应该是实时响应。而改善活动,必然会与工程分離开來,直接由专门的工艺数据库开发人员来实现,而且基本上无法直接在产品和服务上體現价值。
4、培训和自我改善计划?知识、经验这些,已经是工業4.0系统的一部分。
5、其他几点,基本上是工廠制度初期现状的对策。
戴明、朱兰,比克劳士比的水平是要高一些,但他们的一些东西,主要还是工業2.0時代适用。
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是對泰勒的科學管理制度的矫正而已。
另外,很多统计技术都需要革新了。
汽车质量人 • 2016-11-21 17:24
柔性制造无法解决一次做对的问题,即便假设全自动化生产还存在设备调试正确,程序调用正确,程序实施过程稳定可靠,程序完成后产品检验通过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人一次做对,任何制造系统,只要存在人的要素,一次做对的理念就永远也不过时,只是这时人的要素从产品的完成者变成设备和程序的管理者,这时对人的理念,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会更高,没有一次做对的理念支撑,在柔性制造下产生的不良成本会更高,批次不良风险会更大
汽车质量人 • 2016-11-21 17:36
持续改善的理念和方法在实时响应的模式下其表现方式应该会更细化,设备的精度高,过程能力高,产品会更精密,一致性会更好,但系统会更复杂,维护保养的要求会更高,这时改善的方向也许应该从分析产品本身向分析过程转移,更好的提高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许会成为持续改善的主要阵地,对工艺工程师,设备工程的要求会更高,所有的质量工具,方法都应该成为工艺工程师和设备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质量工程师的只能会弱化,因为产品质量在柔性模式下会以更好的一致性出现,顾客会更加满意,不需要认为的检验安排和控制,设备自身就做到了,因此检验员的岗位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质量工程师的价值弱化为数据统计或技能培训
orienome • 2016-11-21 18:16
@汽车质量人: 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要试图指望一百年前的人还能有多大的指导意义。
人始终还是要向前看,现在还在抱一百年前人的大腿,很没有出息。
从你的回复来看,你对于工业4.0的理解还不够,更进一步说,你对于工业4.0的认识停留在工业自动化阶段。
工业4.0,质量工程师的职能会越来越强化,而不是弱化。数据统计或技能培训,那只是文员或人力资源的工作,没有那个组织会找工程师来干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