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稳定性
大神们好;
我们在验证产品实现的过程中,初始能力研究PPK大于1.67已经满足要求,但在量产阶段,我们采取的检验方式就行了改变,使用检举测量(检举的符合性是经过验证的,也定期校验),来验证产品的符合性,对于过程我们采取定期抽样检验来确认过程的加工能力的符合性,请问何不合理?能不能通过IATF16949外审谢谢。
我们在验证产品实现的过程中,初始能力研究PPK大于1.67已经满足要求,但在量产阶段,我们采取的检验方式就行了改变,使用检举测量(检举的符合性是经过验证的,也定期校验),来验证产品的符合性,对于过程我们采取定期抽样检验来确认过程的加工能力的符合性,请问何不合理?能不能通过IATF16949外审谢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4 个回复
Macgrady (威望:242) (上海 上海) 电子制造 CI Specialist (APAC) - Lean & 6 sigma CI Sp...
赞同来自: 13918752319q
看你的意思是MP阶段,改成用go-no-go检具全检,这里就有几个问题要说了(站客户角度)
1:你的检具的检验要求是按照SPEC还是PPK样本上UCL&CLC,如果是SPEC,就相当于我已经不再监控过程能力了,只看对SPEC的符合程度,如果我是客户,不能接受,TS不仅要求符合性,更追求稳定性。
2:你的检具定期校验?如何校验?有要求吗?要求是否适宜?这一类的仪器,电子行业通常是每天都要内校,用golden sample侦测,而且定期更换,要求很高的。因为如果失效,且第一条你只按照SPEC的话,漏判风险很大。
3:定期校验的基础上,还要做KAPPA. 如果你这里是全自动的,就更复杂了...
以上,关键在于第一点,我认为你如果选SPEC线作为全检基准,你要么转换成p或np控制图。
要么。用PPK样本的UCL&CLC作为一个内控线去卡,虽然这里没有控制图,但起码可以通过出界点数量去反推制程能力的大小,但是这条UCL&CLC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以保持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