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日本制造业致胜的模式?(3)--当产品架构发生变化时
在本连载的上一篇中,笔者利用产品架构论对日本材料产业作了分析。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可将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乙烯中心和通用树脂等设备的规模和利用率所决定的通用材料;另一类是作为与客户共同开发的定制产品来提供的功能材料。日本的强项是后者。不过笔者还指出,仅仅依靠定制型产品无法提高材料产业的竞争力,因此还要重视将定制型产品中途转为标准型产品,以增加销量、提高成本竞争力的战略。
关键是要抓住从定制产品向标准产品转型的时机。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产品架构发生变化时的情况。因为日本企业典型的失败模式正在于此,即一直认为自己的产品属于“磨合型(整体件)”,而不知什么时候它已变成了“组合型(标准件)”,自己却没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笔者正打算写一本关于产品架构变化的书时,日经BP出版社的一位朋友送来了一本新书。书中夹着一张便条:“希望您向读者介绍一下这本书。藤本和高桥两位先生的讲解十分精彩。”这本书就是《基于170个关键词的制造业经营讲义》。书中采用大学讲义的形式对制造业的170个关键词作了讲解。部分内容还采用了回答学生提问的形式,让人觉得好像是在课堂上听讲,十分有趣。
笔者翻阅这本书时,目光停到了与本次话题相关的“第5讲 产品架构”。书中对“标准化”所作的定义如下:
“标准化”是指产品架构由整体型向标准型的转变。不过,由于现实中既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型产品,也不存在绝对的整体型产品,因此在“整体型”~“标准型”这一范围中,某个产品系统向更为标准的系统转变就叫做标准化。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就是整体化,由于本书从该方向所作的观察较少,所以在产品架构发生变化时将“标准化”称之为“顺转变”,将“整体化”称之为“逆转变”。
笔者原本以为产品架构变化这一课题尚处于研究阶段,没想到大学里已经将其作为一个关键词来讲解了,真是令人惊叹。希望受过这种教育的人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产品的架构变化,为提高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做出贡献。
这本书中还提到,产品架构发生激变的著名例子是计算机。大型通用计算机本来是一种典型的整体型产品,其CPU、OS、应用程序和外围设备都由一家公司采用垂直分工的方式生产。而个人电脑亮相后,计算机产品迅速就完成了标准化。美国IBM在开发PC机时,将微处理器和OS分别委托给美国英特尔和微软生产是计算机标准化的开端。英特尔与微软通过公开接口信息迅速完成了零部件和软件的标准化,大大加速了计算机产品的标准化进程。书中指出,在标准产品领域关键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商务模式,因为日本制造业不擅长采取这种战略,所以在个人电脑领域一败涂地。
以个人电脑为契机,标准化的浪潮是否也已经波及到了半导体和数字家电领域了呢?在半导体领域,DRAM已经实现标准化,日本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也日趋下降。书中指出,虽然DRAM的工艺技术本身是按“整体型”开发出来的,但由于生产设备中蕴涵有标准化开发的技术经验,所以DRAM生产设备迅速完成了标准化。组装先进的生产设备就能生产DRAM,因此,竞争力的源泉就变成了对设备投资时机和规模的判断。于是,经营战略更胜一筹的三星夺走了头把交椅。
产品标准化进程不断加快,日本企业也不能一味地抱怨“不擅长处理标准化产品”。很有可能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什么产品也生产不出了。所以有人提出,日本制造业“应该将整体型和标准型两种方法作为战略选项”,这种观点很有说服力(例如,池田信夫的《产品架构要遵循战略》,2004年12月20日,p.52)。
新素材能够改变产品架构
另一方面,日本比较擅长的产品“整体化”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实际上,半导体领域就存在产品“整体化”的动向。例如,标准化解决方案的典型例子就是半导体代工厂与无工厂企业的组合。虽然这种组合目前还具有强大的势力,但在这种模式下,最近也出现了好不容易开发出的LSI无法运行的事例。因为随着工艺的提高和技术难度的进一步增加,设计部门与制造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磨合就愈加重要。因此,再次将设计和制作进行垂直式的统一管理、经过磨合后投入生产这一方法开始显现出竞争力。如何寻找这种具有浓厚“整体化”色彩的部分来提高竞争力,对于日本企业来说相当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制造业的“整体化”发展呢?笔者个人认为,其关键取决于新素材。
比如说,近年来有关采用有机材料的有机TFT和有机EL的研发十分活跃。这使得柔性显示屏成为可能,还有望开拓出许多新的应用领域;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这方面的研究给设备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千叶大学工学院电子机械工学科教授工藤一浩在专辑“设计制造创新”(2005年8月《日经微器件》)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
现在的主流硅芯片需要利用花费巨额设备投资的、洁净的半导体工厂大量生产,来降低每个芯片的生产成本。而有机元件则可以在小规模的印刷工厂,根据具体的性能需求和数量定制生产。所以,可以像每周改变一次内容的周刊杂志一样,更易于满足时刻变化的社会需求。
从产品架构的观点来看,这类有机元件显然属于“整体型”产品,是日本制造业的强项。通过开发新素材主动转向自己擅长的架构——这应该是日本制造业努力的一个方向。下回笔者将从产品架构论的观点来分析一下被称为整体型产品“根据地”的空前繁荣的汽车产业。
关键是要抓住从定制产品向标准产品转型的时机。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产品架构发生变化时的情况。因为日本企业典型的失败模式正在于此,即一直认为自己的产品属于“磨合型(整体件)”,而不知什么时候它已变成了“组合型(标准件)”,自己却没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笔者正打算写一本关于产品架构变化的书时,日经BP出版社的一位朋友送来了一本新书。书中夹着一张便条:“希望您向读者介绍一下这本书。藤本和高桥两位先生的讲解十分精彩。”这本书就是《基于170个关键词的制造业经营讲义》。书中采用大学讲义的形式对制造业的170个关键词作了讲解。部分内容还采用了回答学生提问的形式,让人觉得好像是在课堂上听讲,十分有趣。
笔者翻阅这本书时,目光停到了与本次话题相关的“第5讲 产品架构”。书中对“标准化”所作的定义如下:
“标准化”是指产品架构由整体型向标准型的转变。不过,由于现实中既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型产品,也不存在绝对的整体型产品,因此在“整体型”~“标准型”这一范围中,某个产品系统向更为标准的系统转变就叫做标准化。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就是整体化,由于本书从该方向所作的观察较少,所以在产品架构发生变化时将“标准化”称之为“顺转变”,将“整体化”称之为“逆转变”。
笔者原本以为产品架构变化这一课题尚处于研究阶段,没想到大学里已经将其作为一个关键词来讲解了,真是令人惊叹。希望受过这种教育的人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产品的架构变化,为提高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做出贡献。
这本书中还提到,产品架构发生激变的著名例子是计算机。大型通用计算机本来是一种典型的整体型产品,其CPU、OS、应用程序和外围设备都由一家公司采用垂直分工的方式生产。而个人电脑亮相后,计算机产品迅速就完成了标准化。美国IBM在开发PC机时,将微处理器和OS分别委托给美国英特尔和微软生产是计算机标准化的开端。英特尔与微软通过公开接口信息迅速完成了零部件和软件的标准化,大大加速了计算机产品的标准化进程。书中指出,在标准产品领域关键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商务模式,因为日本制造业不擅长采取这种战略,所以在个人电脑领域一败涂地。
以个人电脑为契机,标准化的浪潮是否也已经波及到了半导体和数字家电领域了呢?在半导体领域,DRAM已经实现标准化,日本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也日趋下降。书中指出,虽然DRAM的工艺技术本身是按“整体型”开发出来的,但由于生产设备中蕴涵有标准化开发的技术经验,所以DRAM生产设备迅速完成了标准化。组装先进的生产设备就能生产DRAM,因此,竞争力的源泉就变成了对设备投资时机和规模的判断。于是,经营战略更胜一筹的三星夺走了头把交椅。
产品标准化进程不断加快,日本企业也不能一味地抱怨“不擅长处理标准化产品”。很有可能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什么产品也生产不出了。所以有人提出,日本制造业“应该将整体型和标准型两种方法作为战略选项”,这种观点很有说服力(例如,池田信夫的《产品架构要遵循战略》,2004年12月20日,p.52)。
新素材能够改变产品架构
另一方面,日本比较擅长的产品“整体化”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实际上,半导体领域就存在产品“整体化”的动向。例如,标准化解决方案的典型例子就是半导体代工厂与无工厂企业的组合。虽然这种组合目前还具有强大的势力,但在这种模式下,最近也出现了好不容易开发出的LSI无法运行的事例。因为随着工艺的提高和技术难度的进一步增加,设计部门与制造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磨合就愈加重要。因此,再次将设计和制作进行垂直式的统一管理、经过磨合后投入生产这一方法开始显现出竞争力。如何寻找这种具有浓厚“整体化”色彩的部分来提高竞争力,对于日本企业来说相当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制造业的“整体化”发展呢?笔者个人认为,其关键取决于新素材。
比如说,近年来有关采用有机材料的有机TFT和有机EL的研发十分活跃。这使得柔性显示屏成为可能,还有望开拓出许多新的应用领域;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这方面的研究给设备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千叶大学工学院电子机械工学科教授工藤一浩在专辑“设计制造创新”(2005年8月《日经微器件》)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
现在的主流硅芯片需要利用花费巨额设备投资的、洁净的半导体工厂大量生产,来降低每个芯片的生产成本。而有机元件则可以在小规模的印刷工厂,根据具体的性能需求和数量定制生产。所以,可以像每周改变一次内容的周刊杂志一样,更易于满足时刻变化的社会需求。
从产品架构的观点来看,这类有机元件显然属于“整体型”产品,是日本制造业的强项。通过开发新素材主动转向自己擅长的架构——这应该是日本制造业努力的一个方向。下回笔者将从产品架构论的观点来分析一下被称为整体型产品“根据地”的空前繁荣的汽车产业。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