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经理为何郁闷
为什么我们的质量经理有点郁闷?为什么我们的质量经理总是觉得“最近有点烦、有点烦、有点烦……”?为什么我们联手做了一个“中国质管人生存状态调查”立即得到十分热烈的反馈?质量经理到底应该干什么?经理和他下属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听听一个“热气球上的经理”的故事。
话说有一个经理,坐在热气球上在天空中飘浮,不觉间迷了路。他把热气球下降少许,向地面上的一位路人问路:“对不起!你能否告诉我,我现在身处何方?”路人回答:“你现在正坐在热气球上,离地面3.6米。”上面那个经理说:“我猜你一定是个质量工程师。”下面人说:“对啊!我正是一个质量工程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上面那人回答:“因为你给我的答复很精确、很量化、很有技术性,但对我完全没有用。”那个路人又说:“先生,我也猜猜你的职业吧!你一定是个质量经理。”上面那人说:“对呀!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路人回答:“第一点,因为你不知自己在哪儿,也不知自己应往哪方走,但你却希望我站在地面上帮你解决问题;第二点,你现在的处境和先前没什么两样,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但责任却已归咎到我身上。”
由此可见,互相推诿、指责在企业中司空见惯。因果图大家都会用吧?不会用的请举手?……好了,没有人举手,那证明大家都会用。有的企业甚至真的在纸上画一个大鱼头,证明他们十分清楚这是鱼骨图,呵呵!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有几个人是用鱼骨图来分析问题成因的?请举手……?人不多。为什么呢?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如果说,当一个人碰到问题,还没开始分析就已决心将它归咎于下属,或者上司,那我们要鱼骨图做什么?如果我们真的在用,那多半是因为我们觉得应该用一用,否则也显得忒没层次了吧!帕累托分析、流程图等等,是不是也有相似的命运?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确实有决心解决问题,确实真诚地希望解决问题,也不见得非用鱼骨图不可吧?更何况,鱼骨图有个致命弱点,就是没有考虑问题成因之间的因果关系,它只是一个平面的分析工具,不是一个立体的和系统的工具。
对了,也许你会建议用头脑风暴法。虽然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在做头脑风暴的时候都将它做成一个大家伙儿你一言我一语的大讨论,就像在菜场买菜一样,完全有悖于头脑风暴的初衷。但在我看来,即使这样,只要是真心想解决问题,也比那些装模作样欺骗股东的经理团队要强一百倍。如果说经理和经理下属的矛盾古已有之,那不奇怪。否则,《三国演义》中怎么会有那么多“欲擒故纵”、“弃暗投明”和“礼贤下士”呢?
话说有一个经理,坐在热气球上在天空中飘浮,不觉间迷了路。他把热气球下降少许,向地面上的一位路人问路:“对不起!你能否告诉我,我现在身处何方?”路人回答:“你现在正坐在热气球上,离地面3.6米。”上面那个经理说:“我猜你一定是个质量工程师。”下面人说:“对啊!我正是一个质量工程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上面那人回答:“因为你给我的答复很精确、很量化、很有技术性,但对我完全没有用。”那个路人又说:“先生,我也猜猜你的职业吧!你一定是个质量经理。”上面那人说:“对呀!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路人回答:“第一点,因为你不知自己在哪儿,也不知自己应往哪方走,但你却希望我站在地面上帮你解决问题;第二点,你现在的处境和先前没什么两样,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但责任却已归咎到我身上。”
由此可见,互相推诿、指责在企业中司空见惯。因果图大家都会用吧?不会用的请举手?……好了,没有人举手,那证明大家都会用。有的企业甚至真的在纸上画一个大鱼头,证明他们十分清楚这是鱼骨图,呵呵!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有几个人是用鱼骨图来分析问题成因的?请举手……?人不多。为什么呢?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如果说,当一个人碰到问题,还没开始分析就已决心将它归咎于下属,或者上司,那我们要鱼骨图做什么?如果我们真的在用,那多半是因为我们觉得应该用一用,否则也显得忒没层次了吧!帕累托分析、流程图等等,是不是也有相似的命运?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确实有决心解决问题,确实真诚地希望解决问题,也不见得非用鱼骨图不可吧?更何况,鱼骨图有个致命弱点,就是没有考虑问题成因之间的因果关系,它只是一个平面的分析工具,不是一个立体的和系统的工具。
对了,也许你会建议用头脑风暴法。虽然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在做头脑风暴的时候都将它做成一个大家伙儿你一言我一语的大讨论,就像在菜场买菜一样,完全有悖于头脑风暴的初衷。但在我看来,即使这样,只要是真心想解决问题,也比那些装模作样欺骗股东的经理团队要强一百倍。如果说经理和经理下属的矛盾古已有之,那不奇怪。否则,《三国演义》中怎么会有那么多“欲擒故纵”、“弃暗投明”和“礼贤下士”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 个回复
helenyuan (威望:2)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赞同来自:
不过,真的是要好好想想,为何质量人干得这么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