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之痒
晋升之痒
作者:张远科
案例:
1.一家从建筑业起家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在其快速成长期间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对于部门经理和重要技术人才,总裁成了理所当然的猎头,为公司引进了不少人。为了表示对引进人才的重视,总裁特别关心每一位新进员工一一经常听取他们的工作思路并一起讨论、关心鼓励他们。但是由于总裁的工作性质和新人的不断进入,以前进入的人使自然而然受到“冷落”,他们很少再感受到总裁的“关爱”加上其它因素影响,多数人不得不选择离开公司。经过几年下来,总裁引进的人不少,但留下的却只有寥寥几人。
2.一家消费品生产企业,不久前在全公司范围内搞了一次全员公开竞聘。有三位前部门经理落聘,由曾经是其下属的员工接替。在第二轮竟聘中,他们赢得了在新部门经理领导下的职位。一位刚进公司两年(大学一毕业就进了该公司)的年轻小伙子通过公开竞争谋得了总经理秘书一职。第一轮竞聘后最初两三天,落聘的部门经理普遍表现出了不满意的情绪,但经过与高管层真诚的沟通交流后,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投入到第二轮竞聘中去。并且很快在新职位上进入了角色。虽经历了如此大范围的人事调整,但公司很快就回到了正常运营状态。
分析:
在第一个案例中,新进入公司的人才,通常被称为“空降兵”,第二个案例中人才的提升被称为“能者上”或“破格提拔”。其共同之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后来者居上”。
后来者居上无论对于后来者本人、公司其他员工乃至整个公司都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没有成熟的晋升机制和良好价值观的前提下,这些潜在影响就会凸现出来。
对后来者本人,在心理上的优越感大大增加,自觉知识、经验和工作能力比其他员工更好,自然表现出重上轻下的工作作风倾向,较少去关注同下属或其他员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埋下隐患。第1个案例中的后来者表现特别明显。其次,后来者晋升太快将会很快到达其职业生涯中的“玻璃天花板”,其再次晋升的时间会很长而且晋升的机会也大大减少。第2个案例中的总经理秘书在本公司晋升的前景和机会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对于其他员工,特别是自认为有实力问鼎空缺职位的员工来说,打击会很大。一是因更高职位预示着更丰富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力和身份地位的体现。同时更高的职位也意味着更多更好的回报,利益是员工最根本的驱动因素。当后来者占据了空缺职位,对其他员工来说往往意味着:
本来清晰、触手可及的职位突然被他人占据,而且短时间内不会有所改观,晋升前景突然暗淡,工作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在短时间内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有条件,会选择离开企业另寻发展空间。条件不成熟,则多以消极怠工的形式表现出对决策的抵触,除了做好与自己业绩有关的工作,需要协助后来者的工作则少做或不做,或者即使做了也不到位,俨然以旁观者的姿态观看后来者的“表演”。
由于其他员工的消极怠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整体业绩,也往往使后来者在既定时间内做出优异业绩以回报企业知遇之恩的意愿大打折扣,决策人对后来者的评价也会降低。导致后来者要么表现平平,要么离开,公司花费大量的成本却无法得到预期回报。
对于公司来说,一方面,需要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和回报,以保证公司的活力和创新。另一方面,按照彼德原理,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会有一个顶点,到达这个顶点后就不能为公司创造符合公司要求的价值了。
解决思路:
解决人才晋升的问题,要有一个有效的机制,通过这个机制来识别:谁已经达到顶点而应该退一步以创造更好的价值,从而保证这部分员工顺理成章地让位于有能力的后来者。这样一个机制应该从以下角度来构建:
完整的任职资格体系
任职资格界定了职位要求应该具备的能力水平,应聘者必须达到这些标准才有可能就任该职位。
列出公司所有职位,组织资深员工和外部专家为每个职位编写任职资格,确定每个职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应该承担的责任。知识以学历和专业为基础,还包括应该参加的培训内容。职位责任是用来界定不同职位对公司整体业绩的贡献程度。
比如对于业务单元经理,需要本科学历、专业不限,但需要具备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战略决策等相关知识或培训经历,3年以上部门管理经验并在绩效考核中达到良好等级,为业务单元的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承担最终责任。而对于财务管理部门经理来说:本科以上学历,财务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有决策、沟通等培训经历,3年以上主管会计经验,并在绩效考核中达到良好等级,组织制定公司全面预算,指导下属对公司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并为公司高层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
给有实力的员工以机会
如果内部员工符合职位的任职资格,他的晋升就代表着公司对其能力的认可,同时也是其地位的提升和价值的体现。在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更愿意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获得良好业绩。当他晋升后,空缺的职位也为有实力的下属提供了晋升的机会。
如果内部员工不符合职位的任职资格,也能让其知道其真正的差距,并能在新的任职者到位后,积极配合工作,努力成长,为赢取下一次晋升机会积蓄知识和技能。
给内部员工机会,并不排除企业在必要的时候引进外部人才。但必须是在满足内部员工寻求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前提下,消除引进外部人才决策对人才本身、原有其他员工及企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之后进行。
培养内部员工.积蓄后备人才
对于成熟的企业来说,高层人才以内生为主,外部空降为辅。只有内生的人才才能更好理解企业的价值理念,更能深刻理解企业现状与企业成长历史的关系,做出的相关决策更能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更能得到员工的认可,在保证决策有效执行的前提下减少沟通成本。在科林斯的名著《基业长青》中列举的18家优秀公司从1806年到1992年的113位CEO中,只有4位是外聘的。看来,只有内部成长的经理人才能保持企业核心的一贯性。
从员工角度看,企业应与员工一起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应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并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
任职资格体系、内部员工晋升机会和内部员工培养三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效的晋升机制。为企业的晋升决策提供了依据,既降低了晋升决策失误的风险,也能有效保证晋升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作者:张远科
案例:
1.一家从建筑业起家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在其快速成长期间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对于部门经理和重要技术人才,总裁成了理所当然的猎头,为公司引进了不少人。为了表示对引进人才的重视,总裁特别关心每一位新进员工一一经常听取他们的工作思路并一起讨论、关心鼓励他们。但是由于总裁的工作性质和新人的不断进入,以前进入的人使自然而然受到“冷落”,他们很少再感受到总裁的“关爱”加上其它因素影响,多数人不得不选择离开公司。经过几年下来,总裁引进的人不少,但留下的却只有寥寥几人。
2.一家消费品生产企业,不久前在全公司范围内搞了一次全员公开竞聘。有三位前部门经理落聘,由曾经是其下属的员工接替。在第二轮竟聘中,他们赢得了在新部门经理领导下的职位。一位刚进公司两年(大学一毕业就进了该公司)的年轻小伙子通过公开竞争谋得了总经理秘书一职。第一轮竞聘后最初两三天,落聘的部门经理普遍表现出了不满意的情绪,但经过与高管层真诚的沟通交流后,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投入到第二轮竞聘中去。并且很快在新职位上进入了角色。虽经历了如此大范围的人事调整,但公司很快就回到了正常运营状态。
分析:
在第一个案例中,新进入公司的人才,通常被称为“空降兵”,第二个案例中人才的提升被称为“能者上”或“破格提拔”。其共同之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后来者居上”。
后来者居上无论对于后来者本人、公司其他员工乃至整个公司都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没有成熟的晋升机制和良好价值观的前提下,这些潜在影响就会凸现出来。
对后来者本人,在心理上的优越感大大增加,自觉知识、经验和工作能力比其他员工更好,自然表现出重上轻下的工作作风倾向,较少去关注同下属或其他员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埋下隐患。第1个案例中的后来者表现特别明显。其次,后来者晋升太快将会很快到达其职业生涯中的“玻璃天花板”,其再次晋升的时间会很长而且晋升的机会也大大减少。第2个案例中的总经理秘书在本公司晋升的前景和机会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对于其他员工,特别是自认为有实力问鼎空缺职位的员工来说,打击会很大。一是因更高职位预示着更丰富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力和身份地位的体现。同时更高的职位也意味着更多更好的回报,利益是员工最根本的驱动因素。当后来者占据了空缺职位,对其他员工来说往往意味着:
本来清晰、触手可及的职位突然被他人占据,而且短时间内不会有所改观,晋升前景突然暗淡,工作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在短时间内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有条件,会选择离开企业另寻发展空间。条件不成熟,则多以消极怠工的形式表现出对决策的抵触,除了做好与自己业绩有关的工作,需要协助后来者的工作则少做或不做,或者即使做了也不到位,俨然以旁观者的姿态观看后来者的“表演”。
由于其他员工的消极怠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整体业绩,也往往使后来者在既定时间内做出优异业绩以回报企业知遇之恩的意愿大打折扣,决策人对后来者的评价也会降低。导致后来者要么表现平平,要么离开,公司花费大量的成本却无法得到预期回报。
对于公司来说,一方面,需要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和回报,以保证公司的活力和创新。另一方面,按照彼德原理,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会有一个顶点,到达这个顶点后就不能为公司创造符合公司要求的价值了。
解决思路:
解决人才晋升的问题,要有一个有效的机制,通过这个机制来识别:谁已经达到顶点而应该退一步以创造更好的价值,从而保证这部分员工顺理成章地让位于有能力的后来者。这样一个机制应该从以下角度来构建:
完整的任职资格体系
任职资格界定了职位要求应该具备的能力水平,应聘者必须达到这些标准才有可能就任该职位。
列出公司所有职位,组织资深员工和外部专家为每个职位编写任职资格,确定每个职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应该承担的责任。知识以学历和专业为基础,还包括应该参加的培训内容。职位责任是用来界定不同职位对公司整体业绩的贡献程度。
比如对于业务单元经理,需要本科学历、专业不限,但需要具备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战略决策等相关知识或培训经历,3年以上部门管理经验并在绩效考核中达到良好等级,为业务单元的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承担最终责任。而对于财务管理部门经理来说:本科以上学历,财务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有决策、沟通等培训经历,3年以上主管会计经验,并在绩效考核中达到良好等级,组织制定公司全面预算,指导下属对公司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并为公司高层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
给有实力的员工以机会
如果内部员工符合职位的任职资格,他的晋升就代表着公司对其能力的认可,同时也是其地位的提升和价值的体现。在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更愿意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获得良好业绩。当他晋升后,空缺的职位也为有实力的下属提供了晋升的机会。
如果内部员工不符合职位的任职资格,也能让其知道其真正的差距,并能在新的任职者到位后,积极配合工作,努力成长,为赢取下一次晋升机会积蓄知识和技能。
给内部员工机会,并不排除企业在必要的时候引进外部人才。但必须是在满足内部员工寻求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前提下,消除引进外部人才决策对人才本身、原有其他员工及企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之后进行。
培养内部员工.积蓄后备人才
对于成熟的企业来说,高层人才以内生为主,外部空降为辅。只有内生的人才才能更好理解企业的价值理念,更能深刻理解企业现状与企业成长历史的关系,做出的相关决策更能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更能得到员工的认可,在保证决策有效执行的前提下减少沟通成本。在科林斯的名著《基业长青》中列举的18家优秀公司从1806年到1992年的113位CEO中,只有4位是外聘的。看来,只有内部成长的经理人才能保持企业核心的一贯性。
从员工角度看,企业应与员工一起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应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并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
任职资格体系、内部员工晋升机会和内部员工培养三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效的晋升机制。为企业的晋升决策提供了依据,既降低了晋升决策失误的风险,也能有效保证晋升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