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纯中国制造的管理精华
纯中国制造的管理精华
三种文化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的企业家总是十分虔诚地学习和实践着西方管理思想,现在,我们脱口而出的MBO、ERM、OEM这些西方管理名词已经达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程度。当这些西方管理思想逐渐成为我们管理界的时尚时,我们管理好坏的标准亦如企业认证体系一样被全面西化:即“中国管理落后,西方管理先进。”有了这种观念,我们对西方管理的态度逐步由虔诚转向盲从,而对中国自身的本土管理却以经验而一言蔽之。并由此推断,凡是成功的企业就是西方管理理论运用的好,凡是失败的企业就是西方管理理论运用的不好。然而,当这些观念被传媒反复传唱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我们的经营权被股权化、我们的同胞被工具化、我们的市场被舞台化、我们的资源被日渐枯化,我们整个民族正被奴化。今天,在这种这样的现实面前,对那些华丽的西方理论外衣,如果我们用一个小孩的眼光来审视,那就是皇帝的新装呢。
中国企业管理本土化近来已经在管理界引起争论。这些争论大致可以归结为传统儒家思想、西方科学主义、当代马列主义这三者的优劣、主次、融合之争。其中以杜维明、蒋庆的儒学当代化、经济界何为儒商和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最为引人注目。道可道,非常道,大道相通。因为非常道,所以对于这些理论的真伪很难找到一个可咨的标准,又因为大道相通,所以各家之言自有各家道理。理论是实践的代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些争论已经反映出理论界正在反思:我们该站在天上说话还是站在地上说话?是用自己的话说还是用别人的话说?是为自己说话还是为别人说话?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总之,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界回归自我、走向合理的征兆。
作为企业管理的实践者,我们认为“道出自然”。自然就是实践。所以理论是要服从实践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所走过的路可以用道教里讲的三个境界来概括: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即由对自己管理的自信到自卑,然后转而对西方管理的肯定到盲从,最后回归到对自己管理的自信。本土管理现在说自成体系是言过其实,但总结中国成功的企业的管理,其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管得合理,合理的管。道理说起来简单,但这个简单里面包涵着无尽的复杂。要认清中国本土管理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我们就要站在哲学的高度,深入文化底蕴,方能看清看透。
哲学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一切文化的源泉。文化是什么,文化其实就是理念化的行为习惯。文化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我们是做企业的,管人是第一要务。如果忽略了人的文化,那我们就很难成功。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变革,其实是一个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破立过程。从大清国的洋务运动到爱国学生的五四运动,从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到共产党的新民主运动,从文化大革命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改革,在这些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运动中,传统儒家思想、西方自由思想、马列毛邓主义不断博弈,结果不是谁输谁赢,而是相互对立而又交融。从而形成了当代中国传统儒家、马列毛邓、西方资本主义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多元文化局面。其中儒家文化是已经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主要存在道德伦理领域,虽弱但深,它是底蕴文化;马列毛邓主义主要存在于政治领域,它既是强势文化也是招牌文化;资本主义主要存在经济领域,它是流行文化。三种文化在不同重领域各有侧重,而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活动涉及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在确定自己的经营哲学时,不能单纯的以某种文化为基础,而是要针对其不同领域择其善而用之。比如在处理政企关系时,我们应当以马列主义为主导,在处理人企关系时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在处理企企关系时,要以西方竞争主义为指导。
这三种文化在中国并非各守其位,而是相通相碰。相通即为共识,相碰即为矛盾。我们要从共识中寻找基本的哲学观点,守之为道;然后正视矛盾,在处理矛盾中将道理化。
㈠相通之处
A、 儒家——西方文化
儒家讲人本,西方讲人道;儒家讲天人合一,西方讲环境保护。
B、 儒家——马列主义
儒家讲等级,马列讲阶级;儒家讲中庸,马列讲辩证,儒家讲专制,马列讲专政。
C、西方文化——马列主义
西方文化出于达尔文进化论,马列同样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都讲竞争、民主、科学、和谐。
三者的共同之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都不同程度的重视人、都讲事物的矛盾。三种文化的相通之处即为我们管理哲学的生生之地,由此我们产生了以下三个基本管理哲学:
1、坚持伦理人的“人本观”,抛弃西方的“自然人”、“经济人”的人本观,慎对马列的“系统人”的人本观。
2、坚持处理矛盾的“中庸”思想,即持经达变、时时中的,保持中道。有条件的吸收西方非此即彼的理性思维和日本式的太和思维。
3、坚持以“同而不和”的原则求道同,将中国的人理与西方的物理统而用之,道统术不统。反对道术排异。
㈡不同之处
A、 儒家——西方文化
儒家唯人,西方唯理;儒家重情,西方重法;儒家讲人伦,西方讲人欲。
B、 儒家——马列主义
儒家讲亲亲,马列讲公平;儒家讲人伦,马列讲政治;
C、 西方文化——马列主义
西方讲自由,马列讲专政;西方讲个性,马列讲集体;
三种文化的相对差异与交融,使我们在管理企业时通常面对以下矛盾:
1、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2、 竞争——公平
3、 个人——集体
4、 道义——利益
5、 民主——专制
6、 天道——政道——人道
7、 时——位——势
8、 变——不变按照由三者共同点而衍生的三个哲学观点,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在处理以上矛盾时要采取以下原则,实现纲举目张:
1、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取舍:善恶兼有,以善制恶。
2、竞争——公平的取舍:公平为基,竞争为柱。
3、个人——集体的取舍:有无相生,人企合一。
4、道义——利益的取舍:以义生利,以利养义。
5、民主——集权的取舍:以下制上,以上统下。
6、天道——政道——人道的取舍:道道相通,道道遵从。
7、时——位——势的取舍:审时度势,时势定位。
8、变——不变的取舍:术变道不变,持经达变。
在以上道和理的指导下,我们采取的措施有:
1、 爱人、敬人、恕人,仁爱为本。
其中的做法:保证人人有工作,高工资水平、全面的福利。人人是人才,各有所长、各有所专,较为自主的岗位选择。人格平等,大家都是工人、是同事人、是朋友,互尊互助,如以多元化的分配机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给你改正的机会,绝不开除人。此三项反映了把人作为伦理人,作为管理的主体,突出以情管理,增强内部凝聚力。
2、 成我、小我、大我,修己达人。
对员工和管理层进行系统的培训,务求先会做人再会做事,先造人(成我);通过各人尽忠职守,成就企业(小我),追求环保与社会及政治责任,成就大我,最后实现自我。我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扶助,对国家税收、地方财政的支持等态度和事件。此三项反映的是企业发展目的和责任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关系的处理。解答了个人与集体、道义与利益的矛盾处理方式。
3、 不变、应变、渐变,持经达变。
唯一不变的经就是时时处处合理。又因为理也就是标准是不断随形势变化而变化,所以要时时应变,变要做到顺其自然,所以渐变。如我们的整体转制上市、主辅分离改革等。变是为了维护不变的东西,在稳中求变。基于人性及和谐的经营理念、价值观是不变的,时时要合这个理。变的领域主要在物理方面,如技术、程序、工具(设备)、成本控制等项目。
4、 时中、位中、道中,时时中庸。
决策的科学分析、战略的灵活调整、战术的灵活运用。如正确把握了专业化与多元化、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发展调整、“一切为了占领市场”等策略的运用等。此三项主要强调是发展的矛盾处理方式,坚持中庸思想,保持中道。
5、 天道、政道、人道,道道遵从。
注重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也就是尊重自然;维护党组织的健全与其政治核心作用,与地方党政建立融洽的政企关系,明君臣大义。此人道是指中国传统思想所造成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用制度管人与用情理管人相结合,重视人与人的制衡、权力与权力的制衡,以遏制人自私自利的恶性。此三者强调的是大和谐思想,互动中力求和谐。
6、 内争、不争、胜争,不战而胜。
通过内部的竞争实现外部的不争,最后达到胜争。内部设立竞争组织,专利技术的领先、自成体系的成本控制、专注于客户,为客户提供超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自己大到规模最大,专到无人可学,无需对阵,强势退敌。此三者强调以内制外的竞争法则。
结语,名可名,非常名。本文无所谓理论、无所谓方法,仅为一家之言。无需辩驳、无需求同。看过扔掉即可慰怀
三种文化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的企业家总是十分虔诚地学习和实践着西方管理思想,现在,我们脱口而出的MBO、ERM、OEM这些西方管理名词已经达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程度。当这些西方管理思想逐渐成为我们管理界的时尚时,我们管理好坏的标准亦如企业认证体系一样被全面西化:即“中国管理落后,西方管理先进。”有了这种观念,我们对西方管理的态度逐步由虔诚转向盲从,而对中国自身的本土管理却以经验而一言蔽之。并由此推断,凡是成功的企业就是西方管理理论运用的好,凡是失败的企业就是西方管理理论运用的不好。然而,当这些观念被传媒反复传唱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我们的经营权被股权化、我们的同胞被工具化、我们的市场被舞台化、我们的资源被日渐枯化,我们整个民族正被奴化。今天,在这种这样的现实面前,对那些华丽的西方理论外衣,如果我们用一个小孩的眼光来审视,那就是皇帝的新装呢。
中国企业管理本土化近来已经在管理界引起争论。这些争论大致可以归结为传统儒家思想、西方科学主义、当代马列主义这三者的优劣、主次、融合之争。其中以杜维明、蒋庆的儒学当代化、经济界何为儒商和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最为引人注目。道可道,非常道,大道相通。因为非常道,所以对于这些理论的真伪很难找到一个可咨的标准,又因为大道相通,所以各家之言自有各家道理。理论是实践的代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些争论已经反映出理论界正在反思:我们该站在天上说话还是站在地上说话?是用自己的话说还是用别人的话说?是为自己说话还是为别人说话?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总之,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界回归自我、走向合理的征兆。
作为企业管理的实践者,我们认为“道出自然”。自然就是实践。所以理论是要服从实践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所走过的路可以用道教里讲的三个境界来概括: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即由对自己管理的自信到自卑,然后转而对西方管理的肯定到盲从,最后回归到对自己管理的自信。本土管理现在说自成体系是言过其实,但总结中国成功的企业的管理,其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管得合理,合理的管。道理说起来简单,但这个简单里面包涵着无尽的复杂。要认清中国本土管理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我们就要站在哲学的高度,深入文化底蕴,方能看清看透。
哲学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一切文化的源泉。文化是什么,文化其实就是理念化的行为习惯。文化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我们是做企业的,管人是第一要务。如果忽略了人的文化,那我们就很难成功。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变革,其实是一个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破立过程。从大清国的洋务运动到爱国学生的五四运动,从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到共产党的新民主运动,从文化大革命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改革,在这些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运动中,传统儒家思想、西方自由思想、马列毛邓主义不断博弈,结果不是谁输谁赢,而是相互对立而又交融。从而形成了当代中国传统儒家、马列毛邓、西方资本主义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多元文化局面。其中儒家文化是已经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主要存在道德伦理领域,虽弱但深,它是底蕴文化;马列毛邓主义主要存在于政治领域,它既是强势文化也是招牌文化;资本主义主要存在经济领域,它是流行文化。三种文化在不同重领域各有侧重,而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活动涉及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在确定自己的经营哲学时,不能单纯的以某种文化为基础,而是要针对其不同领域择其善而用之。比如在处理政企关系时,我们应当以马列主义为主导,在处理人企关系时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在处理企企关系时,要以西方竞争主义为指导。
这三种文化在中国并非各守其位,而是相通相碰。相通即为共识,相碰即为矛盾。我们要从共识中寻找基本的哲学观点,守之为道;然后正视矛盾,在处理矛盾中将道理化。
㈠相通之处
A、 儒家——西方文化
儒家讲人本,西方讲人道;儒家讲天人合一,西方讲环境保护。
B、 儒家——马列主义
儒家讲等级,马列讲阶级;儒家讲中庸,马列讲辩证,儒家讲专制,马列讲专政。
C、西方文化——马列主义
西方文化出于达尔文进化论,马列同样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都讲竞争、民主、科学、和谐。
三者的共同之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都不同程度的重视人、都讲事物的矛盾。三种文化的相通之处即为我们管理哲学的生生之地,由此我们产生了以下三个基本管理哲学:
1、坚持伦理人的“人本观”,抛弃西方的“自然人”、“经济人”的人本观,慎对马列的“系统人”的人本观。
2、坚持处理矛盾的“中庸”思想,即持经达变、时时中的,保持中道。有条件的吸收西方非此即彼的理性思维和日本式的太和思维。
3、坚持以“同而不和”的原则求道同,将中国的人理与西方的物理统而用之,道统术不统。反对道术排异。
㈡不同之处
A、 儒家——西方文化
儒家唯人,西方唯理;儒家重情,西方重法;儒家讲人伦,西方讲人欲。
B、 儒家——马列主义
儒家讲亲亲,马列讲公平;儒家讲人伦,马列讲政治;
C、 西方文化——马列主义
西方讲自由,马列讲专政;西方讲个性,马列讲集体;
三种文化的相对差异与交融,使我们在管理企业时通常面对以下矛盾:
1、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2、 竞争——公平
3、 个人——集体
4、 道义——利益
5、 民主——专制
6、 天道——政道——人道
7、 时——位——势
8、 变——不变按照由三者共同点而衍生的三个哲学观点,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在处理以上矛盾时要采取以下原则,实现纲举目张:
1、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取舍:善恶兼有,以善制恶。
2、竞争——公平的取舍:公平为基,竞争为柱。
3、个人——集体的取舍:有无相生,人企合一。
4、道义——利益的取舍:以义生利,以利养义。
5、民主——集权的取舍:以下制上,以上统下。
6、天道——政道——人道的取舍:道道相通,道道遵从。
7、时——位——势的取舍:审时度势,时势定位。
8、变——不变的取舍:术变道不变,持经达变。
在以上道和理的指导下,我们采取的措施有:
1、 爱人、敬人、恕人,仁爱为本。
其中的做法:保证人人有工作,高工资水平、全面的福利。人人是人才,各有所长、各有所专,较为自主的岗位选择。人格平等,大家都是工人、是同事人、是朋友,互尊互助,如以多元化的分配机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给你改正的机会,绝不开除人。此三项反映了把人作为伦理人,作为管理的主体,突出以情管理,增强内部凝聚力。
2、 成我、小我、大我,修己达人。
对员工和管理层进行系统的培训,务求先会做人再会做事,先造人(成我);通过各人尽忠职守,成就企业(小我),追求环保与社会及政治责任,成就大我,最后实现自我。我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扶助,对国家税收、地方财政的支持等态度和事件。此三项反映的是企业发展目的和责任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关系的处理。解答了个人与集体、道义与利益的矛盾处理方式。
3、 不变、应变、渐变,持经达变。
唯一不变的经就是时时处处合理。又因为理也就是标准是不断随形势变化而变化,所以要时时应变,变要做到顺其自然,所以渐变。如我们的整体转制上市、主辅分离改革等。变是为了维护不变的东西,在稳中求变。基于人性及和谐的经营理念、价值观是不变的,时时要合这个理。变的领域主要在物理方面,如技术、程序、工具(设备)、成本控制等项目。
4、 时中、位中、道中,时时中庸。
决策的科学分析、战略的灵活调整、战术的灵活运用。如正确把握了专业化与多元化、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发展调整、“一切为了占领市场”等策略的运用等。此三项主要强调是发展的矛盾处理方式,坚持中庸思想,保持中道。
5、 天道、政道、人道,道道遵从。
注重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也就是尊重自然;维护党组织的健全与其政治核心作用,与地方党政建立融洽的政企关系,明君臣大义。此人道是指中国传统思想所造成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用制度管人与用情理管人相结合,重视人与人的制衡、权力与权力的制衡,以遏制人自私自利的恶性。此三者强调的是大和谐思想,互动中力求和谐。
6、 内争、不争、胜争,不战而胜。
通过内部的竞争实现外部的不争,最后达到胜争。内部设立竞争组织,专利技术的领先、自成体系的成本控制、专注于客户,为客户提供超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自己大到规模最大,专到无人可学,无需对阵,强势退敌。此三者强调以内制外的竞争法则。
结语,名可名,非常名。本文无所谓理论、无所谓方法,仅为一家之言。无需辩驳、无需求同。看过扔掉即可慰怀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 个回复
老黄牛 (威望:52) (天津 天津) 电子制造 IRIS/9001/14001/18001/CCCF体系工程师 - 质量管理、企业管理、生产技术
赞同来自:
从洋务运动以来,已经有二百多年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并蓄,探索实践。如今,也应该有人来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