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解大学生择业困惑
眼下又到了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高峰。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本该属于劳动力市场上强势群体的青年人,如今也开始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以往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也普遍遭遇求职难。随着年底的临近,校园招聘的红火,应届大学生也纷纷走出象牙塔,寻找毕业出路。本文对毕业生在咨询中提出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针对五大焦点问题进行了解答,希望对毕业生择业求职有所启发。
焦点问题1:
我不知道自己毕业后究竟该选择什么职业,万一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怎么办?
专业对口早已不是大部分毕业生的选择,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毕业生未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当然,假如你的专业正好是你的职业兴趣所在,那是最佳状态。
毕业后究竟该选择什么职业,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所谓“该选择什么职业”,评价的标准是这份职业是否适合你,能否取得长远发展。这当中,恰当的评估自己是正确择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择业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爱好、特长,以及性格、气质等情况,全面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认知和定位,看看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从而确定大致的选择方向和范围。其次,认识自己必须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有弄清楚了自己的择业标准,才能避免择业时的盲从。择业期望不能太高,要实际一点,客观一些,有时为了满足主要标准,要勇于放弃一些次要条件。
焦点问题2:
到底应该是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
毕业生首先要清楚就业和择业之间的关系。就业,简而言之,指的是寻找到一份工作,获得物质上的报酬,从而解决自己的生活经济来源问题;而择业,不光是找到工作,而是要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里选择某个适合自己的、长远来看能够获得更好的成功的职业,总而言之,它意在选择,是主动的、自主的就业,而非被动的就业。它应该是有“远见”的。
目前我们常听到的声音最多的就是“先就业,再择业” ,但我们认为,只有让“择业”与“就业”保持同步才是上上之举,具体的说,择业好了才能去就业。因为,先就业,后择业,很可能导致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找工作,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思考,更谈不上长远的规划,这样做的后果很有可能是人职不匹配的情况,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频繁换工作,三五年后仍业绩平平,结果耽误了职业发展的宝贵时间。
尽管竞争激烈,大学生还是应该树立先择业的 意识,出校门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必不可少。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人们职业的持续发展。
我的文凭不够硬,该怎么办?
刚刚踏上社会的新人,总是对未知的将来有些莫名的恐惧。特别那些文凭不是很过硬的大学生朋友更是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学历固然是很多岗位的应聘门槛,但其实,现在许多单位不光看重你的文凭,“唯学历”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用人单位更看中的是实力。所以,非名牌大学、或是大专、中专等学历出身的毕业生只要有能力,综合素质好,一样有竞争力。
不同单位有不同的理念和用人标准,具体到每个岗位的门槛高低又有所不同。建议在择业时,不妨事先了解某个岗位的具体职责、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只要确信你的能力能够满足岗位的要求,完全可以自信的去应聘。这个时候,自信才是你应聘成功的关键。 焦点问题4:
我不知道找工作的时候开多少薪水合适?我很担心自己对薪资预计是否过高?
2005年3月,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大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联手公布了《2005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调查显示,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择业时要求的“理想月薪”有明显的差异。大专生以1000—2000元和2000—3000元两个等级为主要的理想月薪水平,其比例分别为:44.8%和40.9%。有56.1%的本科生以2000—3000元为理想月薪水平,而1000—2000元的理想月薪水平只有13.3%。硕士研究生的理想月薪集中在4000—6000元水平上,其中占46.2%.这反映了大学生的理想月薪和自身受教育的程度成一定的比例。因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个人投资就越大,他们所要求的回报就越高。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说,基本上,新人刚进入一个行业时,基本上处于学习的阶段,单位不会支付较高的薪水。所以,毕业生首先要做的,是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当你还没有为单位做出任何贡献,还没有体现出个人价值的时候,不要对高薪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至于具体到个人的薪资预计是否会高?这就引人而异了。每个人的条件和背景都不同,同时,还要看应聘的单位如何,是私企还是外企,是朝阳企业还是有萎缩的迹象,行业处于上升势头还是下降势头,等等,影响的因素很多。你可以从很多地方来收集信息,比如从校友那,从报纸那以及等等。只有对市场比较熟悉,才能准确的预期自己的薪水。
焦点问题5:
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强调工作经验,面对毕业生的职位很少,或者几乎不招,该怎么办?
的确,现在很多单位在招聘中都有这样的倾向,尤其是中小规模的企业,总是喜欢招有经验的,来了马上就能干活。对于这些企业,毕业生也不必过于苛责,毕竟,现在的毕业生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必须直面用人单位的挑选;同时,我们认为毕业生碰到这种情况也不必转身就走,上文中说过,企业只想招到满足岗位要求的人,毕业生身上固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自身能力能够满足要求,也可大胆去试,并在应聘过程中注意扬长避短。
焦点问题1:
我不知道自己毕业后究竟该选择什么职业,万一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怎么办?
专业对口早已不是大部分毕业生的选择,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毕业生未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当然,假如你的专业正好是你的职业兴趣所在,那是最佳状态。
毕业后究竟该选择什么职业,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所谓“该选择什么职业”,评价的标准是这份职业是否适合你,能否取得长远发展。这当中,恰当的评估自己是正确择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择业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爱好、特长,以及性格、气质等情况,全面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认知和定位,看看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从而确定大致的选择方向和范围。其次,认识自己必须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有弄清楚了自己的择业标准,才能避免择业时的盲从。择业期望不能太高,要实际一点,客观一些,有时为了满足主要标准,要勇于放弃一些次要条件。
焦点问题2:
到底应该是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
毕业生首先要清楚就业和择业之间的关系。就业,简而言之,指的是寻找到一份工作,获得物质上的报酬,从而解决自己的生活经济来源问题;而择业,不光是找到工作,而是要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里选择某个适合自己的、长远来看能够获得更好的成功的职业,总而言之,它意在选择,是主动的、自主的就业,而非被动的就业。它应该是有“远见”的。
目前我们常听到的声音最多的就是“先就业,再择业” ,但我们认为,只有让“择业”与“就业”保持同步才是上上之举,具体的说,择业好了才能去就业。因为,先就业,后择业,很可能导致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找工作,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思考,更谈不上长远的规划,这样做的后果很有可能是人职不匹配的情况,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频繁换工作,三五年后仍业绩平平,结果耽误了职业发展的宝贵时间。
尽管竞争激烈,大学生还是应该树立先择业的 意识,出校门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必不可少。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人们职业的持续发展。
我的文凭不够硬,该怎么办?
刚刚踏上社会的新人,总是对未知的将来有些莫名的恐惧。特别那些文凭不是很过硬的大学生朋友更是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学历固然是很多岗位的应聘门槛,但其实,现在许多单位不光看重你的文凭,“唯学历”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用人单位更看中的是实力。所以,非名牌大学、或是大专、中专等学历出身的毕业生只要有能力,综合素质好,一样有竞争力。
不同单位有不同的理念和用人标准,具体到每个岗位的门槛高低又有所不同。建议在择业时,不妨事先了解某个岗位的具体职责、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只要确信你的能力能够满足岗位的要求,完全可以自信的去应聘。这个时候,自信才是你应聘成功的关键。 焦点问题4:
我不知道找工作的时候开多少薪水合适?我很担心自己对薪资预计是否过高?
2005年3月,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大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联手公布了《2005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调查显示,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择业时要求的“理想月薪”有明显的差异。大专生以1000—2000元和2000—3000元两个等级为主要的理想月薪水平,其比例分别为:44.8%和40.9%。有56.1%的本科生以2000—3000元为理想月薪水平,而1000—2000元的理想月薪水平只有13.3%。硕士研究生的理想月薪集中在4000—6000元水平上,其中占46.2%.这反映了大学生的理想月薪和自身受教育的程度成一定的比例。因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个人投资就越大,他们所要求的回报就越高。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说,基本上,新人刚进入一个行业时,基本上处于学习的阶段,单位不会支付较高的薪水。所以,毕业生首先要做的,是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当你还没有为单位做出任何贡献,还没有体现出个人价值的时候,不要对高薪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至于具体到个人的薪资预计是否会高?这就引人而异了。每个人的条件和背景都不同,同时,还要看应聘的单位如何,是私企还是外企,是朝阳企业还是有萎缩的迹象,行业处于上升势头还是下降势头,等等,影响的因素很多。你可以从很多地方来收集信息,比如从校友那,从报纸那以及等等。只有对市场比较熟悉,才能准确的预期自己的薪水。
焦点问题5:
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强调工作经验,面对毕业生的职位很少,或者几乎不招,该怎么办?
的确,现在很多单位在招聘中都有这样的倾向,尤其是中小规模的企业,总是喜欢招有经验的,来了马上就能干活。对于这些企业,毕业生也不必过于苛责,毕竟,现在的毕业生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必须直面用人单位的挑选;同时,我们认为毕业生碰到这种情况也不必转身就走,上文中说过,企业只想招到满足岗位要求的人,毕业生身上固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自身能力能够满足要求,也可大胆去试,并在应聘过程中注意扬长避短。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7 个回复
臭要饭的 (威望:58) (天津 天津) 汽车制造相关 工程师 - 擅长质量群的管理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