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石油危机将发生吗?
一段时间以来,油价一路“高歌猛进”,世界一片惊恐,似乎第四次石油危机即将来临,中国也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我认为,当前油价高企,有一定供求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世界性投机家们的炒作引起的。没有直接有关大产油国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第四次石油危机可能不会到来。只要把油价机制理顺,中国就能平稳地渡过这一困难时刻。当然,从长远来说,我们是应该迅速制定一个长期的能源战略,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危机了。
供求因素并非油价高企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此次油价高企的主要原因包括:中东地区不稳定的局势、美元贬值、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加速、全球原油新增探明储量增长不明显以及全球原油库存水平偏低等。其中除原油储量问题以外,其他更多的是短期因素。
与去年比较,地缘政治的影响并不是更为严重。伊拉克局势比去年要明朗很多;巴以和平进程有了实质性进展,中东局势将得到进一步缓解;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因罢工导致的石油停产已经结束,委内瑞拉总统还呼吁启动OPEC价格调控机制稳定原油价格;沙特国王逝世也是一个短期事件,随着王储登基也将趋于平息。
供求关系与去年比较也并无重大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5年全球原油需求比2004年有所减少,国际能源组织估计全球日均原油供给略大于需求。中国在去年成为原油第二大进口国,但今年前半年整体进口增长大幅下降,同比从34%下降到14%,7月份更是下降至12%,联系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原油进口增长放缓导致整体进口增长下降的可能性很大,而国内成品油价倒挂导致加工炼油环节利润可能呈现负增长也可能导致原油需求增长下降。统计显示,仅俄罗斯新增原油产量就超过中国和印度的需求。今年印度的需求与去年相比也没有迹象表明有巨大的增长,欧洲因为经济增长放缓原油需求还有所减少。综上所述,供求不存在巨大的缺口,中国和印度因素的影响应该已经逐步吸收,需求拉动价格增长的因素并非此次原油价格上涨的主导原因。
另一方面,全球原油储备水平近期有所上升。国际能源组织统计,OECD组织国家原油和汽油商业库存绝对水平虽然低于5年同期平均数,但是比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有所上升,特别是美国原油库存近期有明显上升。在美联储10次升息的强烈信号支持下,加上欧洲经济复苏程度与预期存在距离,今年以来美元一直保持对欧元和日元的升值态势,所以美元贬值显然也不能成为近期油价冲高的解释。
炒作影响石油定价日益严重
事实上,这一轮石油涨价与世界性的炒作不无重大关系。
当前石油定价机制主要由原油期货价格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如果原油期货多头炒作者与石油交易商因为利益一致形成某种默契,原油期货价格一定会上涨,这会使多头投机和交易商双双获利。近期许多国际市场分析人士过度发挥一些概念,混淆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的影响,推动油价急涨。
一些分析师也过度渲染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引起的石油需求增长变化,夸大石油供求的“缺口”,使价格剧烈波动。另外台风、英国伦敦爆炸案和一些非经常性事件也成为炒作的概念,不断制造石油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吸引大量“热钱”流入石油市场。现在高企的石油价格泡沫成分很大,与热钱在石油市场上兴风作浪有密切的关系。
近几年来国外对冲基金的发展非常迅速,管理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其对市场推波助澜的能量不容忽视。对冲基金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波动套利赚取绝对利润。套利机会需要市场的波动,有波动才有价差,有价差才有套利的机会,所以“热钱”的模式就是:寻找概念-制造波动-快进快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热钱”是通过“概念”、“题材”和“基本面分析”来炒作和影响价格预期走势的。当对冲基金规模越来越大时,这种炒作不但制造了波动,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国际石油市场的的价格。在现有的石油定价机制中,石油价格不是完全按照通常的市场供求来决定均衡价格。除供求关系,“炒作”成为第三个不得不考虑的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参数,对冲基金以及与之配合的专业“炒作”队伍已经成为左右石油期货价格的一方主导力量。
中国如何面对可能的石油危机
石油价格的高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中国现在还不能影响原油全球定价体系,因此必须尽快制定重大的长期能源战略,同时还要立足近期国内的各项相关改革和措施。
当前国内一些地区发生供油短缺,并不完全是国际油价高企造成的,而是与国际油价和国内成品油倒挂以及定价体制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国内石油价格一直低于国际油价,从根本上说应该采取更市场化的手段,利用价格机制来调整需求和供给。近期很有必要适当调整国内油价。宏观指标显示,目前是高增长低通胀,适度调整油价不会造成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是油价调整比较合适的时机。价格调整到位以后,能源的短缺、煤电的供求、交通和运输的紧张都会得到缓解,一些受高油价约束而生产过剩的行业可能也会进行相应的整合。
发生供油短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市场短缺和造成市场短缺的参与各方没有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国家给几个石油公司垄断市场的巨大垄断利润,但没有规定他们同等的责任。国家给有关部门定价的权利,但没有同时给予当定价不合理时,造成供给不足、造成企业与社会巨大损失的责任。所以石油垄断企业要与政府签订保证供应协议,价格调整部门要对价格不合理造成的供需问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在成品油价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应该让资源税也与国际接轨。增收的资源税可以用来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改善由于石油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近期还要提倡节约型发展方式,投入更多的研究资源,或者引进和借鉴国外的成熟技术,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石油使用效率上的差距。
近期我们需要主动参与国际油价的定价体系,争取定价权。没有定价权意味着我们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市场剧烈波动束手无策,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作为石油需求大国,应该注意石油期货价格形成方面的作用,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从长期来说我们应该建立全方位的能源战略。在石油资源方面要展开比较艺术的“石油外交”,争取石油输出国的稳定供给,用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石油资源的国际布局。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海流能、太阳能、植物能源等等,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行之道。
来源:新华网
供求因素并非油价高企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此次油价高企的主要原因包括:中东地区不稳定的局势、美元贬值、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加速、全球原油新增探明储量增长不明显以及全球原油库存水平偏低等。其中除原油储量问题以外,其他更多的是短期因素。
与去年比较,地缘政治的影响并不是更为严重。伊拉克局势比去年要明朗很多;巴以和平进程有了实质性进展,中东局势将得到进一步缓解;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因罢工导致的石油停产已经结束,委内瑞拉总统还呼吁启动OPEC价格调控机制稳定原油价格;沙特国王逝世也是一个短期事件,随着王储登基也将趋于平息。
供求关系与去年比较也并无重大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5年全球原油需求比2004年有所减少,国际能源组织估计全球日均原油供给略大于需求。中国在去年成为原油第二大进口国,但今年前半年整体进口增长大幅下降,同比从34%下降到14%,7月份更是下降至12%,联系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原油进口增长放缓导致整体进口增长下降的可能性很大,而国内成品油价倒挂导致加工炼油环节利润可能呈现负增长也可能导致原油需求增长下降。统计显示,仅俄罗斯新增原油产量就超过中国和印度的需求。今年印度的需求与去年相比也没有迹象表明有巨大的增长,欧洲因为经济增长放缓原油需求还有所减少。综上所述,供求不存在巨大的缺口,中国和印度因素的影响应该已经逐步吸收,需求拉动价格增长的因素并非此次原油价格上涨的主导原因。
另一方面,全球原油储备水平近期有所上升。国际能源组织统计,OECD组织国家原油和汽油商业库存绝对水平虽然低于5年同期平均数,但是比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有所上升,特别是美国原油库存近期有明显上升。在美联储10次升息的强烈信号支持下,加上欧洲经济复苏程度与预期存在距离,今年以来美元一直保持对欧元和日元的升值态势,所以美元贬值显然也不能成为近期油价冲高的解释。
炒作影响石油定价日益严重
事实上,这一轮石油涨价与世界性的炒作不无重大关系。
当前石油定价机制主要由原油期货价格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如果原油期货多头炒作者与石油交易商因为利益一致形成某种默契,原油期货价格一定会上涨,这会使多头投机和交易商双双获利。近期许多国际市场分析人士过度发挥一些概念,混淆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的影响,推动油价急涨。
一些分析师也过度渲染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引起的石油需求增长变化,夸大石油供求的“缺口”,使价格剧烈波动。另外台风、英国伦敦爆炸案和一些非经常性事件也成为炒作的概念,不断制造石油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吸引大量“热钱”流入石油市场。现在高企的石油价格泡沫成分很大,与热钱在石油市场上兴风作浪有密切的关系。
近几年来国外对冲基金的发展非常迅速,管理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其对市场推波助澜的能量不容忽视。对冲基金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波动套利赚取绝对利润。套利机会需要市场的波动,有波动才有价差,有价差才有套利的机会,所以“热钱”的模式就是:寻找概念-制造波动-快进快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热钱”是通过“概念”、“题材”和“基本面分析”来炒作和影响价格预期走势的。当对冲基金规模越来越大时,这种炒作不但制造了波动,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国际石油市场的的价格。在现有的石油定价机制中,石油价格不是完全按照通常的市场供求来决定均衡价格。除供求关系,“炒作”成为第三个不得不考虑的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参数,对冲基金以及与之配合的专业“炒作”队伍已经成为左右石油期货价格的一方主导力量。
中国如何面对可能的石油危机
石油价格的高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中国现在还不能影响原油全球定价体系,因此必须尽快制定重大的长期能源战略,同时还要立足近期国内的各项相关改革和措施。
当前国内一些地区发生供油短缺,并不完全是国际油价高企造成的,而是与国际油价和国内成品油倒挂以及定价体制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国内石油价格一直低于国际油价,从根本上说应该采取更市场化的手段,利用价格机制来调整需求和供给。近期很有必要适当调整国内油价。宏观指标显示,目前是高增长低通胀,适度调整油价不会造成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是油价调整比较合适的时机。价格调整到位以后,能源的短缺、煤电的供求、交通和运输的紧张都会得到缓解,一些受高油价约束而生产过剩的行业可能也会进行相应的整合。
发生供油短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市场短缺和造成市场短缺的参与各方没有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国家给几个石油公司垄断市场的巨大垄断利润,但没有规定他们同等的责任。国家给有关部门定价的权利,但没有同时给予当定价不合理时,造成供给不足、造成企业与社会巨大损失的责任。所以石油垄断企业要与政府签订保证供应协议,价格调整部门要对价格不合理造成的供需问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在成品油价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应该让资源税也与国际接轨。增收的资源税可以用来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改善由于石油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近期还要提倡节约型发展方式,投入更多的研究资源,或者引进和借鉴国外的成熟技术,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石油使用效率上的差距。
近期我们需要主动参与国际油价的定价体系,争取定价权。没有定价权意味着我们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市场剧烈波动束手无策,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作为石油需求大国,应该注意石油期货价格形成方面的作用,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从长期来说我们应该建立全方位的能源战略。在石油资源方面要展开比较艺术的“石油外交”,争取石油输出国的稳定供给,用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石油资源的国际布局。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海流能、太阳能、植物能源等等,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行之道。
来源:新华网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