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科技是一个‘幻象’”
中国高科技是一个‘幻象’”——这是郎咸平教授最新的惊人之语。
郎氏在最新一本洋洋26万字、名为《科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的书中断言:“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因此,中国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的高科技思维是中餐馆似的思维,也就是不讲工序、不讲纪律的思维”、“一个没有纪律的团队是根本无法成长为微软的”。
这本书中,郎氏祭出了他一贯的法宝——财务分析,而案例是清华紫光、方正科技、中关村科技以及联想。
被批判的联想模式
在郎咸平眼中,国内数得上号的高科技企业如清华紫光、方正、中关村(实际上是一间地产公司)以及大唐集团都是反面案例,唯一值得称道的仅中兴通讯一家。
而联想成为重点的批判对象。联想“国际化+多元化”的恢宏愿景,在郎咸平眼中却是一连串的战略失误。
郎咸平通过数据分析认为,联想早期的收购和注资行动使其资产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联想在购入新的业务时并没有详细的发展蓝图,联想的总资产虽有增加但其资产回报率却逐年下滑,由2001年的19%下降至2003年的12%。联想的互联网业务经营艰难,与赢时通的合作于1年后宣告失败,亏损超过2亿港元,其后与美国在线的合作亦因双方各自的内部问题,致使合资公司在两年内没有实际运作的情况下以亏损收场。
郎认为,“目光短浅”主要表现在联想的IT服务业务方面。联想的IT服务业虽然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但其业务的发展却有很高的增长,甚至比市场的增长还高出很多。例如,2003年,全国IT服务业的增长为31.5%,而联想的增长是198%;另外,联想在IT服务业内的咨询服务表现出众,2003年,联想以3.5%的市场份额首次跻身中国IT咨询市场前三名,仅次于IBM的11%及惠普的8%,在国内IT咨询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联想却在此时戛然而止,停止进攻。在2004年7月将旗下的IT服务作价3亿元转让给亚信科技,以换取亚信科技15%的股权。联想退出,究其原因是IT服务业收入并未能达到联想预先订立的目标。郎咸平认为,联想并未给予IT服务足够的时间来达到目标,就匆忙退出,此为目光短浅之举。
郎咸平还批判联想轻视研发,联想在2000年就一直实行“贸工技”战略,把技术放在较次要位置,在2004年才有所转变,开始重视研发,但当年只投入2亿元作研发资金,占当年总营业额还不到1.2%,而相比华为和海尔的研发投入,联想只能望其项背。华为每年投放不少于营业额的10%资金作为研发,海尔亦拨出不少于营业额的5%的资金,联想明显是落后的。
当然,批评总是容易的。郎咸平在本书中并没有为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给出解决方案。
危局与幻象
关于“幻象”的论断,不仅来自江湖。
“中国过去保持25年GDP持续高增长是以牺牲过量能源为代价的。”一位科技部官员向本报分析。
一组数据有力地支持这种观点:2003年国家GDP实现9.2%的增长,消耗的资源是全球原煤的31%,石油的7.4%,钢铁的27%,水泥的40%以上。
“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一方面表现出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和物质基础越来越依靠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另一方面又使得中国经济运行的基础越来越带有脆弱性,因此中国整个经济在对外贸易依存度方面表现出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像中国一样有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美国不到27%,日本也不到30%,而中国始终在40%左右,2004年曾经达到62%。”
在这样背景下,2月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未来十五年“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等11个重点领域的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的方针显得非常及时。
《纲要》别有意味地表示,“事实告诉我们,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而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毫无疑问,郎咸平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表达他的“幻象”观点。
在郎引用的2002-2003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显示,中国2002年的技术基础设施和科学基础设施分别排在42位和24位,是非常低的。而中国的总体竞争力(包括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四大指标组成),从1998年的21位下降为2002年的31位。
郎认为,即便是这个排名结果,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经济表现”一项,“因为中国近年来一直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其它的几项如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等在世界上排名一直都在30-40位左右,“一般来讲,经济增长长期的高速度是很难保持的,如果去掉这一项,我们的得分就更低了”。
另外,郎咸平还指出中国科技研究开发效率低下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的研究人员数量是世界第二,但我们的产出却在世界最低之列。”
7个不养高科技的传统文化
什么阻碍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进步?
郎咸平认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举足不前,原因在于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困囿,关键并不在制度建设。
郎认为,中国不养高科技的七个传统文化观念包括:“失败是成功之母”、“杀鸡不用牛刀”、“四两拨千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外行领导内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郎还指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着思维上的困惑,例如面向研发还是面向科研,面向专家还是面向产品,面向过程还是面向结果,面向机遇还是面向战略,面向研发规律还是研发速度,面向“以人为本”还是“以法为本”。
显然,文化探源,对国民劣根性的反思是其提倡新思维的出发点,但郎并未与中国政府管理层进行过对话,“我只专注于做企业的事情,并未涉及到政府体制范围”。
郎氏在最新一本洋洋26万字、名为《科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的书中断言:“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因此,中国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的高科技思维是中餐馆似的思维,也就是不讲工序、不讲纪律的思维”、“一个没有纪律的团队是根本无法成长为微软的”。
这本书中,郎氏祭出了他一贯的法宝——财务分析,而案例是清华紫光、方正科技、中关村科技以及联想。
被批判的联想模式
在郎咸平眼中,国内数得上号的高科技企业如清华紫光、方正、中关村(实际上是一间地产公司)以及大唐集团都是反面案例,唯一值得称道的仅中兴通讯一家。
而联想成为重点的批判对象。联想“国际化+多元化”的恢宏愿景,在郎咸平眼中却是一连串的战略失误。
郎咸平通过数据分析认为,联想早期的收购和注资行动使其资产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联想在购入新的业务时并没有详细的发展蓝图,联想的总资产虽有增加但其资产回报率却逐年下滑,由2001年的19%下降至2003年的12%。联想的互联网业务经营艰难,与赢时通的合作于1年后宣告失败,亏损超过2亿港元,其后与美国在线的合作亦因双方各自的内部问题,致使合资公司在两年内没有实际运作的情况下以亏损收场。
郎认为,“目光短浅”主要表现在联想的IT服务业务方面。联想的IT服务业虽然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但其业务的发展却有很高的增长,甚至比市场的增长还高出很多。例如,2003年,全国IT服务业的增长为31.5%,而联想的增长是198%;另外,联想在IT服务业内的咨询服务表现出众,2003年,联想以3.5%的市场份额首次跻身中国IT咨询市场前三名,仅次于IBM的11%及惠普的8%,在国内IT咨询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联想却在此时戛然而止,停止进攻。在2004年7月将旗下的IT服务作价3亿元转让给亚信科技,以换取亚信科技15%的股权。联想退出,究其原因是IT服务业收入并未能达到联想预先订立的目标。郎咸平认为,联想并未给予IT服务足够的时间来达到目标,就匆忙退出,此为目光短浅之举。
郎咸平还批判联想轻视研发,联想在2000年就一直实行“贸工技”战略,把技术放在较次要位置,在2004年才有所转变,开始重视研发,但当年只投入2亿元作研发资金,占当年总营业额还不到1.2%,而相比华为和海尔的研发投入,联想只能望其项背。华为每年投放不少于营业额的10%资金作为研发,海尔亦拨出不少于营业额的5%的资金,联想明显是落后的。
当然,批评总是容易的。郎咸平在本书中并没有为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给出解决方案。
危局与幻象
关于“幻象”的论断,不仅来自江湖。
“中国过去保持25年GDP持续高增长是以牺牲过量能源为代价的。”一位科技部官员向本报分析。
一组数据有力地支持这种观点:2003年国家GDP实现9.2%的增长,消耗的资源是全球原煤的31%,石油的7.4%,钢铁的27%,水泥的40%以上。
“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一方面表现出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和物质基础越来越依靠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另一方面又使得中国经济运行的基础越来越带有脆弱性,因此中国整个经济在对外贸易依存度方面表现出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像中国一样有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美国不到27%,日本也不到30%,而中国始终在40%左右,2004年曾经达到62%。”
在这样背景下,2月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未来十五年“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等11个重点领域的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的方针显得非常及时。
《纲要》别有意味地表示,“事实告诉我们,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而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毫无疑问,郎咸平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表达他的“幻象”观点。
在郎引用的2002-2003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显示,中国2002年的技术基础设施和科学基础设施分别排在42位和24位,是非常低的。而中国的总体竞争力(包括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四大指标组成),从1998年的21位下降为2002年的31位。
郎认为,即便是这个排名结果,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经济表现”一项,“因为中国近年来一直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其它的几项如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等在世界上排名一直都在30-40位左右,“一般来讲,经济增长长期的高速度是很难保持的,如果去掉这一项,我们的得分就更低了”。
另外,郎咸平还指出中国科技研究开发效率低下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的研究人员数量是世界第二,但我们的产出却在世界最低之列。”
7个不养高科技的传统文化
什么阻碍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进步?
郎咸平认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举足不前,原因在于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困囿,关键并不在制度建设。
郎认为,中国不养高科技的七个传统文化观念包括:“失败是成功之母”、“杀鸡不用牛刀”、“四两拨千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外行领导内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郎还指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着思维上的困惑,例如面向研发还是面向科研,面向专家还是面向产品,面向过程还是面向结果,面向机遇还是面向战略,面向研发规律还是研发速度,面向“以人为本”还是“以法为本”。
显然,文化探源,对国民劣根性的反思是其提倡新思维的出发点,但郎并未与中国政府管理层进行过对话,“我只专注于做企业的事情,并未涉及到政府体制范围”。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1 个回复
守望阳光 (威望:4) (浙江 杭州) 机械制造 工程师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