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能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吗?
目前,国内不少学校(包括大学或幼儿园)已经或正在计划实施全面质量(TQM)并申请ISO9000认证,也已有许多文章介绍教育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总是怀疑:教育界能采用来自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吗?全面质量管理能改善学校管理吗?本文对此进行批判性思考。
一、为什么需要全面质量管理
近20年来,教育界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程度加快,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教育也不免受到影响,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各国政府眼中的教育目的观变得更为工具性(instrumental),越来越把针对性(relevant)的教育视为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合格劳动力的来源。第二,教育机构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年来在网络技术推动下远程教育快速发展,教育界竞争趋于白热化、全球化。学生也把教育视为帮助他们开启就业大门的钥匙。他们已学会依据教育质量、教学内容、价格等因素来评价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第三,在可预见的将来,经济增长的幅度非常有限。这样一来,公共事业资金的总体趋势是减多增少,而且卫生和安全等公共事业部门会与教育界争夺这有限的资金。各国政府在教育系统中引入市场机制,要求学校有更高的效率,并倾向于主动地调控教育系统。教育界必须努力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大的事业。
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较,教育的质量成为当前大众最关心的问题。虽然每所学校都赞成要提高质量,都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工作,都根据工作质量来评定每个教职工。可是,大众已失去信心:教育界“可能是在‘为(for)’质量工作,但并未高质量地‘工作(do)’”。总之,教育界“危机四伏”。有趣的是,中文里“危机”一词是由两个字“危”和“机”组成的。这些变化是被视为“危险”或是“机会”?80年代末,国外教育界应对变化的策略之一是采纳来自企业界的管理技巧,其中全面质量管理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这些管理技巧在教育界的实施,使得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从而,变化不再被视为威胁,而是机会。
二、是否能采用全面质量管理
来自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能应用于教育界吗?教育界的全面质量管理提倡者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美国学者列维和史密斯认为,因为教育界的神殿内也深藏着全面质量管理所强调的原则,如强调知识与教育、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持久改善等等。
质量管理大师同教育者们一样强调知识与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质量管理创始人戴明把教育作为他的“转型原则”之一。戴明曾写道:“要鼓励每个人接受教育、自我完善。一个组织所需的人并非是完美的人物,而是能不断凭借教育不断自我发展的人。”戴明还精辟地批评了教育工具主义,“你怎样帮助他人取得发展?发展意味着什么?我发现人们对教育有种普遍的恐惧。例如,你可能不愿去上某门课,认为那门课的内容毫无价值。你也许会认为将来会找到一门理想的课,而你是怎么知道那门课不合适的?研究、学习、改进。你永不会知道什么东西可能会有用,什么东西可能是需要的。以实用的观点来看待教育往往会离‘实用’越远。谁知道什么是‘实用’的?”这一论述十分有力地支持了人们应掌握广博知识的通识教育观。
质量管理的最基本行动模型(PDCA)与科学实验的过程模型内在地相符。PDCA循环(也称休哈特循环)包括以下四个过程:(1)计划(研究情境或过程);(2)执行(按照计划,付诸实施);(3)检查(评价实施的结果);(4)处理(总结经验,继续下一个循环)。而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1)分析;(2)实验;(3)检查;(4)实现评价。尽管所用术语不同,但两个模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笔者认为,各门学科的理论发展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一种理论提出后,另有一种新理论提出相反意见,后来一种折衷的理论出现。再后来,又有人提出一种相反的意见。如此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例如,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光是粒子”的观点曾得到普遍承认,后来有人认为“光是一种波”,直到20世纪物理学家们才认识到光的波粒二象性。教育学理论也是如此循环。例如,二三十年代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在美国流行,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五六十年代,布鲁纳倡导的教育改革强调以学科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逐步在教育界得到认可。
对于教学设计,我国教育专家曾这样评价:“教学理论的发展与物理科学等相比,还处于初级的阶段,人们对学与教的客观规律所知有限,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课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为了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教学系统方法将科学的探究作为基础。首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法的假说,进而开展实验,分析实验数据以检验假说是否成立。如果假说正确,就作为实施方案投入实际使用;如果假说有误,则作修正,或对其他方案进行实验;如此循环,直至成功。这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另一特点,具体体现在它的形成性评价和修改的步骤中。”可见,教学设计与PDCA循环、科学研究过程在本质上都是试错法(tried-and-true approach)。
事实上,教学设计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经济大发展时期的企业培训。教育界还有许多革新起源于企业界。例如,创造教育源于美国企业界的大脑风暴法。教师行动研究过程也是一个PDCA循环。全面质量管理强调QC(质量管理小组)的重要性,行动研究也提倡“研究自愿者组合”。另外,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做法类同于企业培训的基于问题学习方法(PBL)。
当然,企业界的许多革新方案是在大学的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指导下完成的。我们在这里没有必要争论“谁抄谁”。这是企业界与教育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们相信,只要各类学校能积极地向同行也向企业界学习,那么我们的学校不仅是拥有学问的组织,也是学习型组织。
三、“我从未说是容易的事,我只是说它肯定行得通。”
一、为什么需要全面质量管理
近20年来,教育界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程度加快,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教育也不免受到影响,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各国政府眼中的教育目的观变得更为工具性(instrumental),越来越把针对性(relevant)的教育视为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合格劳动力的来源。第二,教育机构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年来在网络技术推动下远程教育快速发展,教育界竞争趋于白热化、全球化。学生也把教育视为帮助他们开启就业大门的钥匙。他们已学会依据教育质量、教学内容、价格等因素来评价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第三,在可预见的将来,经济增长的幅度非常有限。这样一来,公共事业资金的总体趋势是减多增少,而且卫生和安全等公共事业部门会与教育界争夺这有限的资金。各国政府在教育系统中引入市场机制,要求学校有更高的效率,并倾向于主动地调控教育系统。教育界必须努力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大的事业。
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较,教育的质量成为当前大众最关心的问题。虽然每所学校都赞成要提高质量,都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工作,都根据工作质量来评定每个教职工。可是,大众已失去信心:教育界“可能是在‘为(for)’质量工作,但并未高质量地‘工作(do)’”。总之,教育界“危机四伏”。有趣的是,中文里“危机”一词是由两个字“危”和“机”组成的。这些变化是被视为“危险”或是“机会”?80年代末,国外教育界应对变化的策略之一是采纳来自企业界的管理技巧,其中全面质量管理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这些管理技巧在教育界的实施,使得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从而,变化不再被视为威胁,而是机会。
二、是否能采用全面质量管理
来自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能应用于教育界吗?教育界的全面质量管理提倡者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美国学者列维和史密斯认为,因为教育界的神殿内也深藏着全面质量管理所强调的原则,如强调知识与教育、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持久改善等等。
质量管理大师同教育者们一样强调知识与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质量管理创始人戴明把教育作为他的“转型原则”之一。戴明曾写道:“要鼓励每个人接受教育、自我完善。一个组织所需的人并非是完美的人物,而是能不断凭借教育不断自我发展的人。”戴明还精辟地批评了教育工具主义,“你怎样帮助他人取得发展?发展意味着什么?我发现人们对教育有种普遍的恐惧。例如,你可能不愿去上某门课,认为那门课的内容毫无价值。你也许会认为将来会找到一门理想的课,而你是怎么知道那门课不合适的?研究、学习、改进。你永不会知道什么东西可能会有用,什么东西可能是需要的。以实用的观点来看待教育往往会离‘实用’越远。谁知道什么是‘实用’的?”这一论述十分有力地支持了人们应掌握广博知识的通识教育观。
质量管理的最基本行动模型(PDCA)与科学实验的过程模型内在地相符。PDCA循环(也称休哈特循环)包括以下四个过程:(1)计划(研究情境或过程);(2)执行(按照计划,付诸实施);(3)检查(评价实施的结果);(4)处理(总结经验,继续下一个循环)。而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1)分析;(2)实验;(3)检查;(4)实现评价。尽管所用术语不同,但两个模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笔者认为,各门学科的理论发展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一种理论提出后,另有一种新理论提出相反意见,后来一种折衷的理论出现。再后来,又有人提出一种相反的意见。如此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例如,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光是粒子”的观点曾得到普遍承认,后来有人认为“光是一种波”,直到20世纪物理学家们才认识到光的波粒二象性。教育学理论也是如此循环。例如,二三十年代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在美国流行,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五六十年代,布鲁纳倡导的教育改革强调以学科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逐步在教育界得到认可。
对于教学设计,我国教育专家曾这样评价:“教学理论的发展与物理科学等相比,还处于初级的阶段,人们对学与教的客观规律所知有限,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课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为了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教学系统方法将科学的探究作为基础。首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法的假说,进而开展实验,分析实验数据以检验假说是否成立。如果假说正确,就作为实施方案投入实际使用;如果假说有误,则作修正,或对其他方案进行实验;如此循环,直至成功。这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另一特点,具体体现在它的形成性评价和修改的步骤中。”可见,教学设计与PDCA循环、科学研究过程在本质上都是试错法(tried-and-true approach)。
事实上,教学设计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经济大发展时期的企业培训。教育界还有许多革新起源于企业界。例如,创造教育源于美国企业界的大脑风暴法。教师行动研究过程也是一个PDCA循环。全面质量管理强调QC(质量管理小组)的重要性,行动研究也提倡“研究自愿者组合”。另外,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做法类同于企业培训的基于问题学习方法(PBL)。
当然,企业界的许多革新方案是在大学的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指导下完成的。我们在这里没有必要争论“谁抄谁”。这是企业界与教育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们相信,只要各类学校能积极地向同行也向企业界学习,那么我们的学校不仅是拥有学问的组织,也是学习型组织。
三、“我从未说是容易的事,我只是说它肯定行得通。”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3 个回复
frankeywang (威望:1607) (湖北 武汉) 电子制造 总监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