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绑定微信,更多功能请点击绑定

民企——质量人的尴尬?

当世界很多国家(当时大多是让国人深恶痛绝的帝国主义国家)早就开始进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时候,中国还不知进取的满足男耕女织的封建式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直到这些列强们,用国人发明的火药轰开国人的大门,部分国人才发现:我们已经落后了很久。可悲的是:大部分人一开始还没发现,或者说不愿发现,不愿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可能正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吧,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比较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没真正的登上历史的舞台,至于官僚资本主义,也只是乱世的畸形产物。自然而然,中国既有让整个世界妒忌的灿烂的历史文化、文明(大都是封建社会创造的),又有让国人自己郁闷的中国企业(小时候老下的病根)。真正让国人骄傲的中国企业并没有多少,何况在计划经济以后的民企(这种在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后才开始大规模发展的东西),当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始探讨登月的时候,我们的民企才开始呀呀学语。中国足球有句话说的好:从娃娃抓起(虽然抓了一顿,还是这个倒霉样子,但这并不能否定这句话的正确性)!正是由于这种先天的营养不良和笨鸟后飞的策略,民企一直在蹒跚中缓慢前进。


有句话说的好:幸福家庭的幸福大都是相似的,不幸家庭的却各有各的不幸。我觉得这句话如果用在民企上,却恰恰相反:成功民企的成功各有各的成功,不幸的民企却又相似的不幸。而质量人在民企的质量整改过程中(这里说的质量是大质量概念),许多不可避免成为了牺牲品(要革命,总要有牺牲)。在这些不幸的个人和企业之间,往往是历史的发展把他们共同推向了断头台。


领导问题:中国真正的有民企的舞台,应该算是改革开放以后吧。历史发展到那个时刻,所有的人在一夜之间醒来,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有人痛苦(失去了铁饭碗),有人高兴(看到了机遇,毕竟环境宽松,法律不健全),于是死掉一部分人,于是发了一部分人。死掉的我们就不说了,我们还是说发了的吧。他们叫得好听一点就是时代的弄潮儿,不好听的就是暴发户(其实最为一个穷人的我,一直很羡慕暴发户的,我觉得起这个名字的人肯定是含有妒忌心理的,而且他一定没有暴发起来)。但正是这批暴发户,成了一大批民企最初的领导者。也正是由于这帮领导者很多是暴发户的观念和能力,为一些民企铺平了死亡的道路。我们无可厚非的说,这些领导人很多是不懂管理的,更别提质量管理了。当老板自己都不懂质量管理时,质量人要改变一个企业的质量现状时,难度可想而知。这些老板之所以找到质量人,往往是因为公司出现了产品质量问题,他们找质量人的目的很简单:解决质量问题!这是没错的,但错在他们不知道质量的改进并不是质量人自己就可以完成的。于是一旦继续有质量问题,老板就认为完全是质量人的责任,质量人就成了替罪羔羊。特别是很多老板过于急功近利,而质量的改进和效益往往在短期内并不是特别明显的,甚至在开始还有利润下降的现象。于是,很多质量人就被急功近利的老板给拉到了菜市口:咔嚓!还有很多老板只是为了某些特定目的而雇佣质量人:通过ISO9000,建立了TQM,实行六西格玛,不过是寻找件漂亮的外衣与鼓吹的资本。对真正的体系施行并不关心(我忽然想到被袁世凯利用的革命者)。质量人发现自己辛苦成果不过是一张纸,悲哀!


管理问题:民企的起步往往是很艰辛的,老板们正是这样从小作坊发展到大公司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可破灭的领导魅力与家庭式管理模式。在民企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如果不是老板亲口下的决策和命令,很少有人能同意一项新的决议,即使这项决议是正确的。人的思维总是有惯性的,开始创业的时候,什么都是老板下命令,在发展的过程中,员工就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听老板的!而老板仿佛也比较喜欢这样(这很可能也与中国漫长的皇权政治管理模式的影响有关)。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质量人想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必须先做老板工作,让老板传达质量人的决议。否则,收效甚微,而且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阻力,包括有人故意捣乱(特别是一些自恃功高的老员工与老板的亲戚)。民企初期的作坊式发展,也导致许多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一般都是老板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同一件事,很可能由于老板当时心情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处理意见,更可悲的是这种做法经常被看作一种权利的象征(封建社会的皇权,皇帝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样,质量人即使在建立了一些列质量制度和体系时,很容易被践踏,法律一旦经常被践踏,就会失去它的作用,何况是制度和体系。这时,质量人发现越管越乱,越管越没有信心,最后只能放弃。


意识问题:鲁迅是以学医为开始走上拯救国民的道路的,后来他发现他错了,相比国人身体更需要拯救的是国人的思想。有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在我看来也是思想意识问题。在感叹日本、韩国、欧美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醒悟了什么?大多数人开始研究他们的管理方法与管理体制,但往往忽略了一些思想上的东西。有句老话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我很讨厌这句话,肯定是倭寇的经验总结,但不无道理)!我们经常惊叹日本与韩国人的敬业和团结精神。可我们却很少去探究我们为什么没有这种精神。美国许多质量大师研究的理论在美国行不通,但到了日本,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民族意识不同(美国比较崇尚自由,但他有很健全的法制)!日本是个多灾多难、资源贫乏(甚至可以说没什么重工业资源),正是由于这种条件,他们的国民有很重的危机意识,要想生存,单依靠个人力量是很难的,在一起同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搏斗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的团结意识。中国呢,地大物博,过长的封建自给自足经济,创造了谁也不依靠谁的条件,也形成了谁也不依靠谁的意识,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很有道理,有时候又很没道理)。然而,质量管理并不是哪一个部门或者哪一个人的事情,恰恰是大家的事情。于是乎,质量人在进行质量管理的时候,必须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质量意识培训过程中,于是,天天讲质量,时时讲质量,如同讲三个代表一样。即使这样,员工也不一定能形成质量意识,即使形成质量意识,也不一定做,即使做,彼此间也不一定有很好的配合。这就是大量的培训,往往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于是质量人开始寻找各种培训方法,敞开式、探讨式等等等等,但始终难以解决根源上的东西。但在这里我并不是贬低国人,长期的历史文化,沉淀了一种思想,有时候你是很难去改变的。有人说,正是国人缺乏团结的精神,所以在人数多的团队项目上总是低人一个档次:足球就是个例子,你看那些参与少的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中国多厉害啊。我想这只是一个片面的现象,毕竟中国的女排这个团体项目也是让世界折服的,而日本、韩国的足球不也只是在2006世界杯上“重在参与”了一下吗。


不过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在这个开放程度越来越大的时代,在这个布满荆棘的时代,我们的民企在前进,虽然步履蹒跚,但方向仍然是前进的方向,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企以及其领导者。作为一个质量人,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有信心,质量的革命总是会来到的,你听见他的脚步声了吗?我有一个梦想:在不久的将来,外企的质量人和民企的质量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喝酒的时候,民企的质量人不会在被有意和无意的轻视,国人也再不必削尖自己的脑袋往外企钻,民企的质量人也不会再感到如此之多的尴尬。最后用徐志摩的一句深沉的诗来结束这篇肤浅的帖子:


我不怕等待,我就怕没有希望。
对“好”的回答一定要点个"赞",回答者需要你的鼓励!
已邀请:

xrzh1983 (威望:1)

赞同来自:

好帖子,我要顶!

12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登录注册

发起人

忽然的午后
忽然的午后

你不认识我!

扫一扫微信订阅<6SQ每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