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和蝴蝶效应(一)
这个文章是不是原创我不知道, 只是我想借这二个理论探讨一下关于在外贸公司的质量的工作, 如有问题及意见, 请各位多多提出.
在外贸公司, 质量部门实际是业务的一个支持部门, 主要是代替业务到工厂对产品进行检验(不论是中期, 尾期或监柜). 而业务基本上是在办公室收检验报告就可以. 可是如果你从事一段时间就知道, 当你或你的QC 对工厂指出这个那个问题时, 你的工厂总会以我跟你的业务(有的是客户)谈而拒绝跟进, 这时侯你的业务才”想起”有此事项没有告知. 实际上, 从主观经验上(我手上没有客观数据), 我发现不少 QC 确认这个那个都是因为业务部和品质部信息不对称, 实际上这个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金钱, 不知各位有没有发现? 同时, 更衍生二个问题: 一, QC 在现场无法判断工厂代表说法的真伪, 因为这些”信息”全是口头流传, 更不知跟原来意思差别多少? 二, 这些”信息”的内容会随验货的进行而改变的, 因为业务和工厂有共同但有差异的利害关系?
不知各位有没有发现? 如果有, 你有什么好的方案去处理? 因为这涉及业务长期看不起质量人的主要理由 – 不懂他们这样的变通, 自订规则.
注: 信息不对称来自经济学, 是市场失效的一个主要原因. 即当买方及卖方所掌握的信息不是同等时, 以价格去调整买卖双方的供求需要即告失效. 因而造成谁有信息谁可以抬高/压抑价格的情况. 例子如你跟中国移动/联通的关系, 她们要多少你就只可以付多少.
在外贸公司, 质量部门实际是业务的一个支持部门, 主要是代替业务到工厂对产品进行检验(不论是中期, 尾期或监柜). 而业务基本上是在办公室收检验报告就可以. 可是如果你从事一段时间就知道, 当你或你的QC 对工厂指出这个那个问题时, 你的工厂总会以我跟你的业务(有的是客户)谈而拒绝跟进, 这时侯你的业务才”想起”有此事项没有告知. 实际上, 从主观经验上(我手上没有客观数据), 我发现不少 QC 确认这个那个都是因为业务部和品质部信息不对称, 实际上这个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金钱, 不知各位有没有发现? 同时, 更衍生二个问题: 一, QC 在现场无法判断工厂代表说法的真伪, 因为这些”信息”全是口头流传, 更不知跟原来意思差别多少? 二, 这些”信息”的内容会随验货的进行而改变的, 因为业务和工厂有共同但有差异的利害关系?
不知各位有没有发现? 如果有, 你有什么好的方案去处理? 因为这涉及业务长期看不起质量人的主要理由 – 不懂他们这样的变通, 自订规则.
注: 信息不对称来自经济学, 是市场失效的一个主要原因. 即当买方及卖方所掌握的信息不是同等时, 以价格去调整买卖双方的供求需要即告失效. 因而造成谁有信息谁可以抬高/压抑价格的情况. 例子如你跟中国移动/联通的关系, 她们要多少你就只可以付多少.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5 个回复
chineseboy (威望:0)
赞同来自:
另,你上述中的“业务”一词到底是何指,我读来比较吃力,望重新编辑一下,或许更多的人会感兴趣这个话题,从而更具体的理解你的要意;
我个人认为信息不对称是管理失效的一个基本原因